也说说我老家的婚礼习俗

楼主

小猫毕业班 [离线]

13

发帖数:36 积分2925
1楼


福建沿海的,特别复杂,不过也挺好玩的。
  
  说媒 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有个别在婴孩时期订婚约的或所谓“指

腹为婚”的,一般是由媒人从中说合。媒人为了赚取媒礼,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玉成其

事”。由此酿成婚姻悲剧是常有之事。
  相亲 媒人说亲之后,其父遇“门当户对”的,即可代儿女登门相亲(一般是男方到女

家相女儿),对方要煮线面或鸡蛋当点心招待,倘相中了,才吃下对方煮的线面、鸡蛋,

如不中意,就不能动的。
  送庚帖 男女双方如果同意亲事,就通过媒人互送年庚八字。男方把女方的庚帖放在灶

头箸笼里,经过三日三夜,若家里没发生什么事故,就认为此女能服家。尔后,双方各请

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看男女俩有无冲克、合婚的吉凶等等。
  订聘 断过“八字”合婚后,如双方满意,就由媒人从中商定聘金、嫁妆,再择吉日订

聘,俗称和定、办定。男家选定“双日”,请亲戚中认为命运好的妇女6-8人,身着红衫

,带礼物,把聘金的一部分和一些金银首饰,送到女家,把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把

项链、或金银锁挂在姑娘的脖子上,俗称“挂月豆 ”。女家放鞭炮,把糕饼果品分赠亲人

、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然后置办点心酒菜招待男家客人,并每人一封红包。
  定日 俗称“请日子单”。男方请择日馆择选结婚佳期,以红帖转告女方,女方回以允

期红帖。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
  送嫁 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

”,俗称“捧花粉”。
  纳吉份 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米

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或八个盘,分为两组,每组五个或四个, 自下

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故俗称“担盘”。如闺女的祖母健在,则须另备肉、

面一担奉敬,俗称“妈担”。 
结婚 结婚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
首先是物色“能嫂”和“送房兄”。“能嫂即喜娘”。 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


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选“

送房兄”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的遗留。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

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年代久远,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

,因他们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中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主人对他们招待备至,

敬称为“送房兄”。
  其次是布置洞房、婚筵、绡头、挂表轴、安床等。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

麻袋和一条男裤。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

服从。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

。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

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

兄备办。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婚期前

一晚(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新娘

的绡头是开脸(用细绳纹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是剪发、剃脸、戴礼帽,

还要沐浴。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

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

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男女两方

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
  婚日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表轴俗称“表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

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

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
兄赞:
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接着男家用铜钱
垫洞房
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安床时
赞:
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婚日上午,男家雇红轿(前几年兴轿车,不过这几年又复古了),由媒人和“能嫂”

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

亦禳“白虎”之俗。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

“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传说 “新娘妈”是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
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
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 新妇轿到了
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
“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
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 
  新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
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此时赞道:撒帐东西南北方,

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用我们本地话念挺押韵的)
黄昏时,送房兄又行“送孩儿”礼,送房兄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

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

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板架上。由捧果盒的赞:今夜大家“送孩儿”, 新郎新娘

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
对拜,行合卺大礼。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

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有些地方受拜人应回以“红包”。礼毕,

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
  拜堂、告祖后,宴请贺客。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
“横头位”,乃新郎母舅座位。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如母舅姗姗来迟,

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
  宴罢,送房兄为首拥入洞房闹洞房。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

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

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灯”谐“丁”音,出灯

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接下来是“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

戏妇之俗。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娘作主角
“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

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后,送房

兄赞:大家齐出门,双双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意绵。赞毕,大家退出洞房,将

房门掩上,俗称“ 掩门”。
  回门俗称“请转马”或“请子婿”。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

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

作羹汤”。这天新娘家小舅子来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外家拜见“外家”长辈亲友。娘家
设午宴款待,俗称“子婿酒”,酒后新郎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
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
娘坐轿在前, 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篮”,由小舅子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

“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
  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礼物有线面

、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送上门。

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

添丁”。
2005/11/18 13:02:02
返回本版
1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