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认同》 我的一些思索
浏览量:967 回帖数:0
1楼
在我们的身边,总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比如在我生活的大学里,就能看
到一些表现出了我国当代部分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现象:
1、个别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2、有的人经常性的心情抑郁、无聊、孤独,情绪低落,进而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活
力;
3、一部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很差,遇到一定的困难或挫折,比较容易一蹶不振甚至
厌世轻生;
4、还有的同学对□□上的一些现象感到不解、反感甚至愤怒,□□在他们看来是无
比险恶、黑暗的,于是他们拒绝去接触□□,拒绝去融入□□,或者有的与之相反,去
模仿和追随□□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自甘堕落。
……
以上的这些现象大多能在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的身上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勿庸置疑,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和大学生的成长,对整个□□的健康发展而言都是很
不利的。那么,这些现象是简单的孤立情况吗?能不能找到它们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呢?
作为□□现象,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无疑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整个社对我们思想认
识的各种方式和途径的信息渗透和影响,也包括了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良变化。
本文力图加以思考和解释的主要是后者的一个方面。
现在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这些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着什么联系和相似性呢?现分
析如下:①、沉迷于虚拟世界,就意味着这种虚拟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比现实生活具有更
大的吸引力,更容易让他们获得在成就、荣誉等方面的需求上的满足;②、情绪低落,
缺乏活力,说明生活的许多方面对这些人来说缺少趣味,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去追求这些
方面的满足的动机不够强,不足以使之产生有效的、明显的行动;③、心理承受力差,
这部分同学在挫折面前很容易失去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开始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变得
失去信心和力量,最后举手投降,放弃了努力;④、歪曲和片面看待某些□□现象,其
中难以融入□□生活者,从心理上不认为自己已经是复杂的□□中的一员,可以看作具
有“精神洁癖”,而易于追求□□不良现象、轻易放弃自己的原有原则和立场的这部分
人,恐怕主要是对□□的看法过于悲观或偏激,认为自己的善恶与否对□□毫无影响,
于是自然走了下坡路。
经过我从这个角度的分析,现在可以初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
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有关,即它们都是在心理问题这一内因和受到了现实生活的不利
(当然是对这些人自身来说的“不利”)刺激这一外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而且都已经
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那么,这些心理问题出现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将是我主要想说明的一点。
在这里,我认为必须引入一个概念——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同指的是个体对某个
群体的特性、行为或宗旨持肯定甚至欣赏的态度,从而自觉的在心理上和(或)行动上
把自己归入这一群体中的个体意识。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认同这一概念主要
体现了人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引导下的有目的的心理(或实际
行动)行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个广义上的组织或群体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那么原因不
外乎:①、归于该群体能使他有所归属,即满足他的归属和爱的需要;②、加入该群体
能使他比较容易获得尊重、达到自我实现。可见,心理认同是个人在满足自身较高层次
的需要时的一种行为和手段。
当心理认同被我们作用于“正确”(稍后解释这里的“正确”的含义)的群体时,
我们可以比较顺利的进行满足自己需要的各项活动,可以保证整个现实□□的前进性和
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升华;当个体的心理认同被作用于“不当”的群体时,就会出
现以上所列举的种种不利现象。
现在,利用这种心理认同的作用的观点来解释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
1、心理认同被转移作用到了虚拟世界的虚拟群体上;
2、心理认同作用对象缺失,即对周边群体都缺乏心理认同;
3、变异了自己的心理认同作用对象,不自觉的将自己的认同作用到一个失败者的群
体,即自我贬低;
4、对□□认同片面,或将自己归于“无比清白高尚”一类,或把自己归入“□□阴
暗角落”一类,都没有将认同作用到比较有普遍意义的主流□□群体上。
通过以上论述我认为,在部分大学生(人群)中,心理认同作用的转移、缺失、变
异和片面,分别导致了以上列举的四种现象的出现。
上文中,提到了“正确”的群体和“不当”的群体两个说法,这二者在某种程度上
是对立的:“正确”的群体指的是个人归属与其中后,可以得到现实的、适当的和健康
的需要满足的群体;“不当”的群体则相反,指的是给予个体虚假的、过量的和不利于
健康的需要满足的群体。
心理认同的错误(转移、缺失、变异和片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
受到的挫折,相应的,这些错误都可以看作是动机受挫后的行为反应。
所谓挫折(frustration)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到障碍或干
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构成挫折情境的原因归纳起来可分成
三大类:
第一、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
第二、判断发生偏差,使动机欲求得不到满足;
第三、行动者心理素质的缺陷;
受挫后,这种情绪状态最终会对个体的行为发生影响,即个体在受挫后出现的行为
反应,比较常见的有:攻击(attack)、退化(regression)、补偿
(compensation)、压抑(repression)等。所以个体因受到挫折而产生认同错误作用
时,可以认为有以下关系:①、认同的转移是补偿行为;②、认同缺失是压抑行为;
③、认同变异和片面是退化行为。当然,这种对应关系只是说明了认同错误和受挫行为
反应间的单向联系,因为每种反应可能导致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以上的认同异常现象。至
于攻击行为引起的问题,我想主要适用于相应的法律条款,这里就不作讨论了。
由于心理认同的对象是广义上的“群体”,它可以指某些有相似特点的人的集合,
也可以指某些集体行为中有特性的个体集合,还可以指心理认同的主体心中所想象出来
的对象和群体。随着这些作用对象具体情况的变化,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认同的观点来
解释□□的一些现象。
比如,一个人从家乡来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学习、生活,大概会有两种情况:
①、该城市比此人的家乡富裕发达;②、该城市的发展建设落后于他的家乡。那么从满
足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情况①下,人们一般倾向于比较容易认同该城市,将之作为
自己的新的出发点,甚至将该城市看成第二故乡;在情况②下,人们大多对该城市认同
感不足,而会倾向于将之视为自己的一个暂时居住地,不会很情愿的把它看作自己的故
乡。举个具体一点的例子,清华大学现在地处合肥,我想很多外省考过来的同学不会很愿
意的承认合肥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虽然我们可能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度过了自己
的黄金时代;但是,假如清华大学现在位于一个相当发达的城市,比如还留在北京,那大
多数同学也许很倾向于将自己认同于“北京人”这一群体,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给自己打
上 “北京人”的烙印。说到底,类似的这种对地域、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的差异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各方面需要而在心理上对不同群体的评价高低
和选择的倾向性。当另一群体比较容易使个人需要得到更好满足时,个体通常会将心理
认同作用到这一新的群体上去。
心理认同,使人作为个体归属于某一群体,这是否意味着认同会使群体中的人失去
个体特性和差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在作出自己的心理认同的同时,也必然会有
相应的心理个性(个别性质,即特殊性)产生,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个体存
在意义,这种心理个性会促使个体在自己归属的群体中保持适当的与众不同,从而更有
利于该个体满足自己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心理个性也是人的个性的一个方面,它
的存在是由保持个体特征的要求作为根本的,也是群体能正常维持运作的要求。正所谓
“鹤立鸡群”,在这一特殊群体中,“鹤”无疑是最耀眼的,它的尊重需要得到了很大
的满足,当然,这是在它与“鸡”的差异没有大到被大多数“鸡”所不能容忍的情况下
的有利“个性”。
“正确”的心理认同可以帮助我们满足自身高层次的需要,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
一条件并不能保证我们作为个体没有挫折发生。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精神分析
学家弗洛姆(E.Fromm)认为:现代人的最大挫折是感到孤独无力与被疏远。这是因为:
第一,科学和经济高度发达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增长并大量涌向城市,人们
主要生活在人造的环境中,失去了与大自然的接触机会;
第二、人口虽密集于城市,但邻里互不往来,同事互不相干,所以现代人之间感情
是疏远的;
第三、个人生活在现代□□里,如果为追求自由而奋斗,则更容易感到自己孤独而
被众人疏远,因此人们变得害怕自由,甚至企图逃避这种自由,结果人们与真正的自己
也疏远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都渐渐与自己隔离,变成外界强加于我们身上的附属物,
变得自己不认识自己,由无法控制自己(身不由己)而导致挫折。
可见,“正确”的心理认同并不是万能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挫折也是不可避免
的,如何正确面对遭受到的各种挫折和障碍,就是每个人都应当思考并加以行动的问题
了!
在我们的身边,总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比如在我生活的大学里,就能看
到一些表现出了我国当代部分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现象:
1、个别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2、有的人经常性的心情抑郁、无聊、孤独,情绪低落,进而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活
力;
3、一部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很差,遇到一定的困难或挫折,比较容易一蹶不振甚至
厌世轻生;
4、还有的同学对□□上的一些现象感到不解、反感甚至愤怒,□□在他们看来是无
比险恶、黑暗的,于是他们拒绝去接触□□,拒绝去融入□□,或者有的与之相反,去
模仿和追随□□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自甘堕落。
……
以上的这些现象大多能在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的身上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勿庸置疑,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和大学生的成长,对整个□□的健康发展而言都是很
不利的。那么,这些现象是简单的孤立情况吗?能不能找到它们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呢?
作为□□现象,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无疑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整个社对我们思想认
识的各种方式和途径的信息渗透和影响,也包括了大学生的自身心理素质的不良变化。
本文力图加以思考和解释的主要是后者的一个方面。
现在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在这些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着什么联系和相似性呢?现分
析如下:①、沉迷于虚拟世界,就意味着这种虚拟的事物对他们来说比现实生活具有更
大的吸引力,更容易让他们获得在成就、荣誉等方面的需求上的满足;②、情绪低落,
缺乏活力,说明生活的许多方面对这些人来说缺少趣味,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去追求这些
方面的满足的动机不够强,不足以使之产生有效的、明显的行动;③、心理承受力差,
这部分同学在挫折面前很容易失去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开始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变得
失去信心和力量,最后举手投降,放弃了努力;④、歪曲和片面看待某些□□现象,其
中难以融入□□生活者,从心理上不认为自己已经是复杂的□□中的一员,可以看作具
有“精神洁癖”,而易于追求□□不良现象、轻易放弃自己的原有原则和立场的这部分
人,恐怕主要是对□□的看法过于悲观或偏激,认为自己的善恶与否对□□毫无影响,
于是自然走了下坡路。
经过我从这个角度的分析,现在可以初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
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有关,即它们都是在心理问题这一内因和受到了现实生活的不利
(当然是对这些人自身来说的“不利”)刺激这一外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而且都已经
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那么,这些心理问题出现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将是我主要想说明的一点。
在这里,我认为必须引入一个概念——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同指的是个体对某个
群体的特性、行为或宗旨持肯定甚至欣赏的态度,从而自觉的在心理上和(或)行动上
把自己归入这一群体中的个体意识。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认同这一概念主要
体现了人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引导下的有目的的心理(或实际
行动)行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个广义上的组织或群体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那么原因不
外乎:①、归于该群体能使他有所归属,即满足他的归属和爱的需要;②、加入该群体
能使他比较容易获得尊重、达到自我实现。可见,心理认同是个人在满足自身较高层次
的需要时的一种行为和手段。
当心理认同被我们作用于“正确”(稍后解释这里的“正确”的含义)的群体时,
我们可以比较顺利的进行满足自己需要的各项活动,可以保证整个现实□□的前进性和
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升华;当个体的心理认同被作用于“不当”的群体时,就会出
现以上所列举的种种不利现象。
现在,利用这种心理认同的作用的观点来解释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
1、心理认同被转移作用到了虚拟世界的虚拟群体上;
2、心理认同作用对象缺失,即对周边群体都缺乏心理认同;
3、变异了自己的心理认同作用对象,不自觉的将自己的认同作用到一个失败者的群
体,即自我贬低;
4、对□□认同片面,或将自己归于“无比清白高尚”一类,或把自己归入“□□阴
暗角落”一类,都没有将认同作用到比较有普遍意义的主流□□群体上。
通过以上论述我认为,在部分大学生(人群)中,心理认同作用的转移、缺失、变
异和片面,分别导致了以上列举的四种现象的出现。
上文中,提到了“正确”的群体和“不当”的群体两个说法,这二者在某种程度上
是对立的:“正确”的群体指的是个人归属与其中后,可以得到现实的、适当的和健康
的需要满足的群体;“不当”的群体则相反,指的是给予个体虚假的、过量的和不利于
健康的需要满足的群体。
心理认同的错误(转移、缺失、变异和片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在现实生活中
受到的挫折,相应的,这些错误都可以看作是动机受挫后的行为反应。
所谓挫折(frustration)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到障碍或干
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构成挫折情境的原因归纳起来可分成
三大类:
第一、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
第二、判断发生偏差,使动机欲求得不到满足;
第三、行动者心理素质的缺陷;
受挫后,这种情绪状态最终会对个体的行为发生影响,即个体在受挫后出现的行为
反应,比较常见的有:攻击(attack)、退化(regression)、补偿
(compensation)、压抑(repression)等。所以个体因受到挫折而产生认同错误作用
时,可以认为有以下关系:①、认同的转移是补偿行为;②、认同缺失是压抑行为;
③、认同变异和片面是退化行为。当然,这种对应关系只是说明了认同错误和受挫行为
反应间的单向联系,因为每种反应可能导致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以上的认同异常现象。至
于攻击行为引起的问题,我想主要适用于相应的法律条款,这里就不作讨论了。
由于心理认同的对象是广义上的“群体”,它可以指某些有相似特点的人的集合,
也可以指某些集体行为中有特性的个体集合,还可以指心理认同的主体心中所想象出来
的对象和群体。随着这些作用对象具体情况的变化,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认同的观点来
解释□□的一些现象。
比如,一个人从家乡来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学习、生活,大概会有两种情况:
①、该城市比此人的家乡富裕发达;②、该城市的发展建设落后于他的家乡。那么从满
足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情况①下,人们一般倾向于比较容易认同该城市,将之作为
自己的新的出发点,甚至将该城市看成第二故乡;在情况②下,人们大多对该城市认同
感不足,而会倾向于将之视为自己的一个暂时居住地,不会很情愿的把它看作自己的故
乡。举个具体一点的例子,清华大学现在地处合肥,我想很多外省考过来的同学不会很愿
意的承认合肥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虽然我们可能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度过了自己
的黄金时代;但是,假如清华大学现在位于一个相当发达的城市,比如还留在北京,那大
多数同学也许很倾向于将自己认同于“北京人”这一群体,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给自己打
上 “北京人”的烙印。说到底,类似的这种对地域、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的差异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各方面需要而在心理上对不同群体的评价高低
和选择的倾向性。当另一群体比较容易使个人需要得到更好满足时,个体通常会将心理
认同作用到这一新的群体上去。
心理认同,使人作为个体归属于某一群体,这是否意味着认同会使群体中的人失去
个体特性和差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在作出自己的心理认同的同时,也必然会有
相应的心理个性(个别性质,即特殊性)产生,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个体存
在意义,这种心理个性会促使个体在自己归属的群体中保持适当的与众不同,从而更有
利于该个体满足自己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要。心理个性也是人的个性的一个方面,它
的存在是由保持个体特征的要求作为根本的,也是群体能正常维持运作的要求。正所谓
“鹤立鸡群”,在这一特殊群体中,“鹤”无疑是最耀眼的,它的尊重需要得到了很大
的满足,当然,这是在它与“鸡”的差异没有大到被大多数“鸡”所不能容忍的情况下
的有利“个性”。
“正确”的心理认同可以帮助我们满足自身高层次的需要,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这
一条件并不能保证我们作为个体没有挫折发生。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精神分析
学家弗洛姆(E.Fromm)认为:现代人的最大挫折是感到孤独无力与被疏远。这是因为:
第一,科学和经济高度发达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增长并大量涌向城市,人们
主要生活在人造的环境中,失去了与大自然的接触机会;
第二、人口虽密集于城市,但邻里互不往来,同事互不相干,所以现代人之间感情
是疏远的;
第三、个人生活在现代□□里,如果为追求自由而奋斗,则更容易感到自己孤独而
被众人疏远,因此人们变得害怕自由,甚至企图逃避这种自由,结果人们与真正的自己
也疏远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都渐渐与自己隔离,变成外界强加于我们身上的附属物,
变得自己不认识自己,由无法控制自己(身不由己)而导致挫折。
可见,“正确”的心理认同并不是万能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挫折也是不可避免
的,如何正确面对遭受到的各种挫折和障碍,就是每个人都应当思考并加以行动的问题
了!
2005/2/3 7: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