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几何--小学篇(1)
浏览量:180 回帖数:1
1楼
【第一部分:赤贫的家庭】
我们县城很穷,我们村又是我们县城最穷的村落之一,我家又是村里最穷的家户。据
说我家祖上是个富农,爷爷年轻时候有80亩地,还雇有长工。可是父亲看到的好像就是一
个只剩下一间称得上村上较好的木房和一堆家谱外,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结婚后就身无
分文的被奶奶赶出家,住在一个已经有百年历史的曾经用于养马后来废弃的马房里面。我
小时候就一种住在那个只有不到30平方米的马房里面,而且那不到30平方的马房还分成厨
房和睡屋(也就是所谓的卧室,但是那样的房子怎么能叫做卧室?),家里大大小小的东西
基本都摆放在那屋子里面。
陕西的房子有所谓两沿流水和一沿流水。马房是个两沿流水式,但是没有顶棚(天花板
),平实做饭的烟漠早就将屋内熏的乌黑。马房毕竟只是为牛马造的,房子里面到处都有窟
窿,到了夏天下雨特别是大雨时候,家里的锅碗瓢盆都要用着接从房顶上漏的雨水,常常
外面的水会从院子里面沿着地面流进屋子,马房好像时刻都会倒塌[注]。
马房本来只有一个窗户,后来改建成我们家就加了一个窗户。创出没有玻璃,是用塑
料布或者旧报纸蒙住的。到了冬天,西北风呼呼的怒吼,这时候家里炕(西北特有的土床,
土话叫做pei,冬天里面可以烧麦杆取暖)里面的烟就只能在屋子里面团团转,而外面的冷
风又簌簌的往屋子里面钻。听妈妈说,我本来有个姐姐,可是她生不逢时,还没有满岁就
在我出生一年前的冬天里冻死在这个马房里。
小学我穿的衣服用的布基本是妈妈用织布机做的,我那时候也偶尔披挂上阵,趁妈妈
不在的时候跑去织布,害的妈妈回来又拆掉重新织。当然我们的布料都是纯棉的,是现在
很多城里的阳春白雪整日追求的料子。偶尔有次妈妈买了一段“的确凉”,给哥哥做了一
件外衣,害的我嫉妒了n久。哥哥后来读初中给了我,我激动了n*n久。我先是当外衣穿,
后来衣服变小了,妈妈就改成衬衫让我穿了。
我生下来妈妈没有乳液,所有家里养了一只羊,自然而然的成了我的奶妈。可惜奶妈
没有在家里呆很久就消失了,我也没有来得及记忆一下她的一星点音容笑貌。父亲那个时
候参加村里的天井(类似于挖秦岭铁道的山体隧道)工程,每天只能挣得5分工分,积累下来
的钱就给我买奶粉。我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恩情,还是勇敢的活了下来。听妈妈说那时候我
特别黑,还喜欢跑到煤堆旁边,害的她要常常仔细分辩哪个是我哪个是炭块,要是一不小
心就把炭块放到被窝里,却把我放到炉子里面冒烟了。很小就缺少营养,虽然是后天造成
【第一部分:赤贫的家庭】
我们县城很穷,我们村又是我们县城最穷的村落之一,我家又是村里最穷的家户。据
说我家祖上是个富农,爷爷年轻时候有80亩地,还雇有长工。可是父亲看到的好像就是一
个只剩下一间称得上村上较好的木房和一堆家谱外,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结婚后就身无
分文的被奶奶赶出家,住在一个已经有百年历史的曾经用于养马后来废弃的马房里面。我
小时候就一种住在那个只有不到30平方米的马房里面,而且那不到30平方的马房还分成厨
房和睡屋(也就是所谓的卧室,但是那样的房子怎么能叫做卧室?),家里大大小小的东西
基本都摆放在那屋子里面。
陕西的房子有所谓两沿流水和一沿流水。马房是个两沿流水式,但是没有顶棚(天花板
),平实做饭的烟漠早就将屋内熏的乌黑。马房毕竟只是为牛马造的,房子里面到处都有窟
窿,到了夏天下雨特别是大雨时候,家里的锅碗瓢盆都要用着接从房顶上漏的雨水,常常
外面的水会从院子里面沿着地面流进屋子,马房好像时刻都会倒塌[注]。
马房本来只有一个窗户,后来改建成我们家就加了一个窗户。创出没有玻璃,是用塑
料布或者旧报纸蒙住的。到了冬天,西北风呼呼的怒吼,这时候家里炕(西北特有的土床,
土话叫做pei,冬天里面可以烧麦杆取暖)里面的烟就只能在屋子里面团团转,而外面的冷
风又簌簌的往屋子里面钻。听妈妈说,我本来有个姐姐,可是她生不逢时,还没有满岁就
在我出生一年前的冬天里冻死在这个马房里。
小学我穿的衣服用的布基本是妈妈用织布机做的,我那时候也偶尔披挂上阵,趁妈妈
不在的时候跑去织布,害的妈妈回来又拆掉重新织。当然我们的布料都是纯棉的,是现在
很多城里的阳春白雪整日追求的料子。偶尔有次妈妈买了一段“的确凉”,给哥哥做了一
件外衣,害的我嫉妒了n久。哥哥后来读初中给了我,我激动了n*n久。我先是当外衣穿,
后来衣服变小了,妈妈就改成衬衫让我穿了。
我生下来妈妈没有乳液,所有家里养了一只羊,自然而然的成了我的奶妈。可惜奶妈
没有在家里呆很久就消失了,我也没有来得及记忆一下她的一星点音容笑貌。父亲那个时
候参加村里的天井(类似于挖秦岭铁道的山体隧道)工程,每天只能挣得5分工分,积累下来
的钱就给我买奶粉。我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恩情,还是勇敢的活了下来。听妈妈说那时候我
特别黑,还喜欢跑到煤堆旁边,害的她要常常仔细分辩哪个是我哪个是炭块,要是一不小
心就把炭块放到被窝里,却把我放到炉子里面冒烟了。很小就缺少营养,虽然是后天造成
2005/3/31 7:02:26
2楼
现在我看到的小学生活都在大都市中,和我小时候相比,我不敢想象,我父母现在也
不去想象。记得还没有上学时,有一次妈妈做馒头,最后剩下一小点面没有用完,就做成
了小饼,切成块,准备放在灶里面烧烤。我当时非常饿,没有等妈妈切完,就拿了一块生
面团放在嘴里咽了下去。
小学、初中和高中应该是长身体最重要的时候,而我那时候却为了吃饱肚子犯愁。到
了大学当我走出那块穷山僻壤的时候才发现一般同样年龄的孩子,我们个头要比城里的孩
子矮一截,而我就是一个例子,以至于大学后有些同学开玩笑说虽然我的体育素质不错,
但是没有一点西北人的大样。遗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可是这种概率的平均差异却是和营
养有着绝对的联系。
我很小的时候陕西的农业社还没有完全解体,我家马房的左边和右边都是小队集体(整
个村叫做大队,下面分成几个小队)的库房。家里先买了一头牛(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后
来倒换成一头骡子,此后10多年一直到我高中时候这头骡子就在我家打长工。
那时候那头骡子也还是个孩子,好像连一岁也不到,按年龄我是它老大。刚刚进我家
马房时候有些怯生生,只是偶尔会小声说着人类所不懂的话语,一直跟着它的马妈妈,感
到的是种种温馨,所以可能对于未来生活充满想象,渴望幸福,渴望自由,渴望关怀。父
母亲给它安了一个新家,虽然相对于马房更简陋,可是小骡子好像还是挺满意。随后的生
活对于小骡子可能是非常意外的,父亲专门做了一套笼头、一套马夹束缚它的头、脖子、
嘴巴、肚皮、脚甚至是鼻子和尾巴。为了让小骡子变得更为有力和驯服,皮鞭是它最经常
瞬间接触的东西,而一车沉重的货物则是它经常长时间不得丢卸的拖累。这就是做牛做马
做骡子的命!
由于经常走路,骡子的蹄子会有磨损,所有父亲给极不情愿的骡子的脚上钉了铁板。
我一直没有看到那个铁板的形样,对此充满好奇。好像大概只有7岁样子,父母在做农活,
就让我牵着骡子吃草。我趁着父母不注意,就跑到骡子身旁,想摸摸它的后脚究竟什么样
子。骡子的脚我没有如愿摸到,只是当时脑袋就昏了过去:小骡子很生气,一个后脚就踹
在我的脸上,学前班我休学了一个多月。挺妈妈说我那时候脸上血肉模糊,不省人事,当
时她都吓呆了,比较那个铁巴掌不是鸡毛掸子。就因为这个特别的耳光,我现在本应该帅
多了(呵呵),现在嘴唇里面还有几个硬核,都是那次的后遗症。
到了夏天,各种苍蝇、牛忙都在小骡子身旁飞来飞去,这个时候我就拿着一把用马尾
巴做得掸子帮它驱赶蚊虫;当然也避免不了自己也被可恶的虫子叮咬,常常会肿的老大,
好几天那种疼痛都下不去。
到了高中时,小骡子变成了老骡子,干活不怎么得力了,一次赶集,父亲就把它卖了
。那次是小骡子最后一次载着父亲去进城,它并不知道自己却要永远的离开我们那个穷家
,它为之辛苦劳累了一辈子的穷家,离开那个它早就住习惯的茅舍。大学某次回家听妈妈
说,有一次老骡子的新主人赶着它路过我们家门口时候,怎么也不走,站在那里发呆,..
....
母亲非常的爱干净,总喜欢把什么东西摆放的井井有条;既便是家里极其简陋的几件
小家具,她每时每刻都想用抹布弄的干干净净。父亲恰恰相反,东西从东边拿过来就在西
边用,然后就保持用的姿态放在西边;而且还经常抽烟(俺们村几乎没有人不抽烟)。妈妈
总是不满父亲的忙乱,常常会唠唠叨叨的,就连我听多了都烦,父亲却几乎都是不言语。
从遗传的角度看,我不是一个优化组合:妈妈的洁嗜、父辈们魁梧的身材和任劳任怨我都
没有怎么继承下来,虽然现在有些朋友居然说我有洁癖(相对于妈妈,我简直不能一提)。
我伴着这个马房、穿着纯棉的粗布衣服和漏着大脚趾的布鞋生活了10年多。
【注】 我们家位于渭北高原边,属于非常缺水的地方。为了储水,当地每家都有一口水窖
。所谓水窖,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和墨水瓶一样的坑,一般有8米左右深,底部直径也有8米
多,主要用于家里吃水。我们村的水源来自于两个途径,第一个是天上下的雨:每逢下大
雨时候,我们就打开窖口,让黄混混的雨水带着泥土的香味、带着各种地上可见的污碎龌
鹾的东西流进窖里面。
我们当地有一个顺口溜:西里赵集,没处尿去;尿到临皋锅里,临皋人争着喝哩(按照
我们当地的陕西土话是xili chaoqi,motchuo niaoqi,niaodao lingao guoli, lingaoren
zede huoli).西里和赵集是和我们村(临皋)非常接近的两个村子,家户都在沟沿(几百年
的雨水冲出来的西北特有的丘陵地貌,这个样子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不过电视上面一般
都是陕北的,其实和我们那里很象)上,他们相对于我们村更缺居住土地和耕田。虽然这段
文字很低俗,不过是非常形象的描写我们附近三个村子的情况。
现在我看到的小学生活都在大都市中,和我小时候相比,我不敢想象,我父母现在也
不去想象。记得还没有上学时,有一次妈妈做馒头,最后剩下一小点面没有用完,就做成
了小饼,切成块,准备放在灶里面烧烤。我当时非常饿,没有等妈妈切完,就拿了一块生
面团放在嘴里咽了下去。
小学、初中和高中应该是长身体最重要的时候,而我那时候却为了吃饱肚子犯愁。到
了大学当我走出那块穷山僻壤的时候才发现一般同样年龄的孩子,我们个头要比城里的孩
子矮一截,而我就是一个例子,以至于大学后有些同学开玩笑说虽然我的体育素质不错,
但是没有一点西北人的大样。遗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可是这种概率的平均差异却是和营
养有着绝对的联系。
我很小的时候陕西的农业社还没有完全解体,我家马房的左边和右边都是小队集体(整
个村叫做大队,下面分成几个小队)的库房。家里先买了一头牛(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后
来倒换成一头骡子,此后10多年一直到我高中时候这头骡子就在我家打长工。
那时候那头骡子也还是个孩子,好像连一岁也不到,按年龄我是它老大。刚刚进我家
马房时候有些怯生生,只是偶尔会小声说着人类所不懂的话语,一直跟着它的马妈妈,感
到的是种种温馨,所以可能对于未来生活充满想象,渴望幸福,渴望自由,渴望关怀。父
母亲给它安了一个新家,虽然相对于马房更简陋,可是小骡子好像还是挺满意。随后的生
活对于小骡子可能是非常意外的,父亲专门做了一套笼头、一套马夹束缚它的头、脖子、
嘴巴、肚皮、脚甚至是鼻子和尾巴。为了让小骡子变得更为有力和驯服,皮鞭是它最经常
瞬间接触的东西,而一车沉重的货物则是它经常长时间不得丢卸的拖累。这就是做牛做马
做骡子的命!
由于经常走路,骡子的蹄子会有磨损,所有父亲给极不情愿的骡子的脚上钉了铁板。
我一直没有看到那个铁板的形样,对此充满好奇。好像大概只有7岁样子,父母在做农活,
就让我牵着骡子吃草。我趁着父母不注意,就跑到骡子身旁,想摸摸它的后脚究竟什么样
子。骡子的脚我没有如愿摸到,只是当时脑袋就昏了过去:小骡子很生气,一个后脚就踹
在我的脸上,学前班我休学了一个多月。挺妈妈说我那时候脸上血肉模糊,不省人事,当
时她都吓呆了,比较那个铁巴掌不是鸡毛掸子。就因为这个特别的耳光,我现在本应该帅
多了(呵呵),现在嘴唇里面还有几个硬核,都是那次的后遗症。
到了夏天,各种苍蝇、牛忙都在小骡子身旁飞来飞去,这个时候我就拿着一把用马尾
巴做得掸子帮它驱赶蚊虫;当然也避免不了自己也被可恶的虫子叮咬,常常会肿的老大,
好几天那种疼痛都下不去。
到了高中时,小骡子变成了老骡子,干活不怎么得力了,一次赶集,父亲就把它卖了
。那次是小骡子最后一次载着父亲去进城,它并不知道自己却要永远的离开我们那个穷家
,它为之辛苦劳累了一辈子的穷家,离开那个它早就住习惯的茅舍。大学某次回家听妈妈
说,有一次老骡子的新主人赶着它路过我们家门口时候,怎么也不走,站在那里发呆,..
....
母亲非常的爱干净,总喜欢把什么东西摆放的井井有条;既便是家里极其简陋的几件
小家具,她每时每刻都想用抹布弄的干干净净。父亲恰恰相反,东西从东边拿过来就在西
边用,然后就保持用的姿态放在西边;而且还经常抽烟(俺们村几乎没有人不抽烟)。妈妈
总是不满父亲的忙乱,常常会唠唠叨叨的,就连我听多了都烦,父亲却几乎都是不言语。
从遗传的角度看,我不是一个优化组合:妈妈的洁嗜、父辈们魁梧的身材和任劳任怨我都
没有怎么继承下来,虽然现在有些朋友居然说我有洁癖(相对于妈妈,我简直不能一提)。
我伴着这个马房、穿着纯棉的粗布衣服和漏着大脚趾的布鞋生活了10年多。
【注】 我们家位于渭北高原边,属于非常缺水的地方。为了储水,当地每家都有一口水窖
。所谓水窖,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和墨水瓶一样的坑,一般有8米左右深,底部直径也有8米
多,主要用于家里吃水。我们村的水源来自于两个途径,第一个是天上下的雨:每逢下大
雨时候,我们就打开窖口,让黄混混的雨水带着泥土的香味、带着各种地上可见的污碎龌
鹾的东西流进窖里面。
我们当地有一个顺口溜:西里赵集,没处尿去;尿到临皋锅里,临皋人争着喝哩(按照
我们当地的陕西土话是xili chaoqi,motchuo niaoqi,niaodao lingao guoli, lingaoren
zede huoli).西里和赵集是和我们村(临皋)非常接近的两个村子,家户都在沟沿(几百年
的雨水冲出来的西北特有的丘陵地貌,这个样子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不过电视上面一般
都是陕北的,其实和我们那里很象)上,他们相对于我们村更缺居住土地和耕田。虽然这段
文字很低俗,不过是非常形象的描写我们附近三个村子的情况。
2005/3/31 22: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