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三”及□□的思考
浏览量:667 回帖数:0
1楼
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大学》的作者、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的曾子所说的。原文来自《论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种修身方法为历代中国人所遵循传承。许多人起名字使用“省三”、
“三省”、“省吾”、“省身”,比如我们熟知的陈省身。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就要看他一个人独处时候的表现。因为多数人
在众人面前都是表现得很高尚的。而他在自己单独的时候就表现出内心的一些本性
出来的。许多人独处时候忍受不了孤独,表现躁动不安,甚至有发泄的冲动。虽然
未必有“身过”,但是“心过”肯定有所表现的。从另外的角度看,这样的人,就
是受不了片刻的离群,不能离开任何周围所处环境,习惯于类似于随波逐流的状态,
或者忙忙碌碌于那习惯的状态中。不愿意反思自身的状态。
省身,不仅是对内心世界的审视,进而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而且可以反思自己
所处的环境,观察走向,判断形式,进而做出抉择的方式。
曾国藩在其母亲病逝丁忧期间,就对之前的对发匪作战诸多失利进行了反思,
同时对之前官场上诸多阻碍也进行了反思。同时思考自身的处世法则(见本板前面
本人写过的《黄老之术行申韩之法》)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那两个小老鼠其实就是省身的典范。人于□□,如同大
海中浮浮沉沉的小木片,虽然不能自主,但是总可以找寻好点的位置,顺应洋流而
动。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老囚徒,因为习惯监狱的生活,而无法适应
正常人的生活,最后选择自杀。人总是处于习惯中,习惯于周围的人和事物,随着
□□或者小群落的潮流而动,自己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往哪里走。虽然个人能力
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掌控潮流,当然也不要做,否则只能被潮流击得粉身碎骨,
但是至少要经常抬起头来看看,这条河往哪里流,前面是不是要流到死水湖了,要
不要跳一点到岔路口走另一个水道。
我们□□的无法主导,但是至少应该主导自己的生活,人之所以成为人,还
在于有那么一点自由,可以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可以做自己想做却偏偏忍着不做的
事情,那么时常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而非让生活的惯性支配了自己,这是可以
实现的。
//话说得稍稍直白,没什么韵味,sigh
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大学》的作者、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的曾子所说的。原文来自《论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种修身方法为历代中国人所遵循传承。许多人起名字使用“省三”、
“三省”、“省吾”、“省身”,比如我们熟知的陈省身。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就要看他一个人独处时候的表现。因为多数人
在众人面前都是表现得很高尚的。而他在自己单独的时候就表现出内心的一些本性
出来的。许多人独处时候忍受不了孤独,表现躁动不安,甚至有发泄的冲动。虽然
未必有“身过”,但是“心过”肯定有所表现的。从另外的角度看,这样的人,就
是受不了片刻的离群,不能离开任何周围所处环境,习惯于类似于随波逐流的状态,
或者忙忙碌碌于那习惯的状态中。不愿意反思自身的状态。
省身,不仅是对内心世界的审视,进而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而且可以反思自己
所处的环境,观察走向,判断形式,进而做出抉择的方式。
曾国藩在其母亲病逝丁忧期间,就对之前的对发匪作战诸多失利进行了反思,
同时对之前官场上诸多阻碍也进行了反思。同时思考自身的处世法则(见本板前面
本人写过的《黄老之术行申韩之法》)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那两个小老鼠其实就是省身的典范。人于□□,如同大
海中浮浮沉沉的小木片,虽然不能自主,但是总可以找寻好点的位置,顺应洋流而
动。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老囚徒,因为习惯监狱的生活,而无法适应
正常人的生活,最后选择自杀。人总是处于习惯中,习惯于周围的人和事物,随着
□□或者小群落的潮流而动,自己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往哪里走。虽然个人能力
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掌控潮流,当然也不要做,否则只能被潮流击得粉身碎骨,
但是至少要经常抬起头来看看,这条河往哪里流,前面是不是要流到死水湖了,要
不要跳一点到岔路口走另一个水道。
我们□□的无法主导,但是至少应该主导自己的生活,人之所以成为人,还
在于有那么一点自由,可以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可以做自己想做却偏偏忍着不做的
事情,那么时常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而非让生活的惯性支配了自己,这是可以
实现的。
//话说得稍稍直白,没什么韵味,sigh
2005/2/23 19: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