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感被唤醒了:为什么中国老百姓活得总是这么累?
浏览量:174 回帖数:0
1楼
人生二字,时常被人们挂在嘴上。然而什么是人生?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若细追究
起来,又感到其空洞与渺茫。
是啊,人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本身是见仁见智,无法定义的事情,人也只有通过
自己的生命轨迹去书写自己的人生。然而现在的中国人却不能不在忙碌中停下脚步
,思索一下,梳理一下,因为当今的中国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或者说中国
人现在处于一种心无所寄托的状况。
回望四周,你与中国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交谈,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
应该说人生是苦的。但是累却只能是肌体和心理的。一夜安枕,人便可以修复疲劳
,焕发生机,这肌体的累便没有了。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或者放下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这心里的累也便可以消除了。
然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参不透这个累字诀,而让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步履蹒跚哪
?正是因为中国人现在处于一种心无所寄托的状况。
处在大变革的时代,所有的不确定因素,让人们变得终日忙忙碌碌却惶恐不安。不
仅仅是人的无法填满的欲壑让他们变成这样,不信你去问问,70%左右的人只是在寻
找一种平凡安宁的生活,只是在为自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在忙碌。
然而一套拥挤的住房已经让他们将债务背到了20年以后,子女的教育又让他们把从
牙缝中挤出的钱全部掏空,甚或又欠了一笔亲友债。这时,已在暮年的双亲又让他
们在精神体力金钱上再次透支。如此的艰辛,对他们来说仅仅换来了糊口。如果此
时的他们再因为工作的压力,环境或食品的污染也倒了下来。。。。。。
一幅幅画面,叠加在他们的眼前,心头,除了累字还能是什么?当然,从□□学家
来说,这个累字其实就是在精神压力下的亚健康症状了。
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会有什么反应哪?体现在生儿育女上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丁
克家庭,别把这种现象说成当代年轻人不愿意承担责任。要知道人是有思想有理智
的,付出便求回报,现在的很多丁克家庭,正是在回避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而第
二种表现便是过度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看看现在孩子的书包,看看孩子周末的
日程表,便能感觉到这种沉重的压力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其实这些孩子的父母,是在巷战中,在与左邻右舍同龄儿童的游戏里成长起来的,
他们也有一颗充满了童趣记忆的心,然而沉重的现实压力,却让他们牢牢的压抑了
对子女的怜惜,而向他们的子女不断的加压。然而天然的父子之情,在他们拿起孩
子的书包的时候,在深夜里看到儿女挑灯夜读的时候,不自觉地泛了起来。于是无
微不至的生活关怀,就成了父母能够给与子女的唯一的慰籍。
饶是这样,教育学家犹在指责当代儿童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
惨烈的竞争,让这群孩子不堪负重,于是自杀,杀人,早恋等等事件,不时见诸报
章。
在“当代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的质疑和惊呼声中,人们是否意识到在孩子幼小的肩
膀上,已经扛起了父辈的压力?
本来,应试教育在中国自隋唐以来,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学而仕则优”,也早
已被读书人奉为准则。但是,当莘莘学子经过了激烈的竞争,高昂的学费后,却又
面临着失业的尴尬。中国的高等教育似乎不仅没能化解压在孩子父辈身上的压力,
反而又成了横鲠在□□咽喉上的一根硬刺。
于是,在互联网上,又泛起一股□□的思潮,对政府的种种指责声,甚而有人开始
全盘否定改革开放。
走回头路吗?当然不能,因为计划经济下的效率低下及浪费问题已经是有目共睹的
事实,回到那种状态必将葬送中华民族腾飞的梦想。
既然是一条不可能走的回头路,那么为何还有这么多人神往哪?细究起来,还是那
句话中国人现在处于一种心无所寄托的状况。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人象“五四运动”开始时一样,又一次砸碎了过去三
十年来所信奉的哲学和价值观。然而所不同的是:那一次,在砸碎了旧观念的同时
,举起了科学民主的大旗,在这面大旗的感召下,无数的革命先行者,进行了不懈
的奋斗和探索,在“振兴中华”的征程中,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上,取得了人民
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
把一切交给党,党也会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便成了1949年到1979年这三十年来国人
的信念和心灵寄托。
这时的中国人,因为旧中国的苦痛及战乱的伤口尚未抚平,因为闭关锁国,因为对
百年来列强所强加给我们的屈辱的记忆,所以当时的人们对祖国的建设,有着百倍
的干劲和冲动。
那时的中国人,虽然人均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都很低,但是与解放前相比已经有天
壤之别,足以让当时的人们感到安全和满足。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人的痛感也被唤醒了。让我们看看
到底是哪些事情让当今的国人觉得了痛——
“下岗”,城市人最先感到的痛。
效率提高了,技术更新了,竞争加剧了,于是已经步入中年的男男女女们,却在经
验最丰富,家庭负担最沉重的时候,失去了工作。他们不愿离去,因为他们曾经把
火热的青春献给了企业,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学习新技术的黄金期,因为他们需要
一份工作来完成自己对家庭的责任。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因
为他们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的要求。而这一批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下乡知青
。他们在年轻时就被边缘化。被城里人视为“乡下人”,又被“乡下人”视为来农
村过渡一下的城里人。一如现在一些“挂职干部”。
这批人在刚刚落实了政策返城后不久,便首当其冲的成为了企业改革中的“冗员”
而被裁减。
“房改”城乡人共同的痛。
随着福利分房的终结,随着各级地方政府的大搞城市建设,随着土地供给方式的变
更,而让各级地方政府美美的尝到土地出让的甜头后,房地产市场在全国出现了一
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对扩大城市规模情有独钟,于是在这一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已经
签订了几十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合同的农民,也在被迫以低价(购买价和出售价相差
十几甚至几十倍,应该归类为典型的官倒了吧)丧失土地后,与下岗工人一并成为
下岗农民。更有一批无良的官员,不仅以低价购地,还长期拖欠农民的土地补偿金
。
说完了农民,再来看看各级地方政府大搞特稿的旧城改造,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情况复杂,只能采取一刀切。无法逐户了解你的家庭情况和
实际承受能力,如果你拿到手上补偿金还不能就地买到原有拆迁房面积的一半时,
便只能请你去郊区购房,如果还不够,就去借钱买房,当然还可以去租房吗,但是
政府现在可不再提供公房出租了。如果你不及时搬迁,便会被某些政府官员称为:
“钉子户”,“无赖”之类的人了。
对待“钉子户”,“无赖”之类的人,拆迁公司和开发商向你祭出了象征着国家公
平的机器:一纸诉状将你告到法院,称你妨碍了国家建设,拆迁公司和开发商在交
纳了一定金额的保证金后,便可以合法的强制拆迁了。
于是四处告贷,负债购房就成了你唯一的选择了。
“教育体制改革”,一剂开始尝到苦味的药。
姑且不说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二年中等教育中的择校费,赞助费,只说目前的大学扩
招吧。如果说企改和房改是在旧基础上改革而难免留有遗憾,那么教改那?不应该
先规划后实施吗?看看现在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国立,和半国立半民办的大学,
以及中专变打转,大专变本科;看看各学院大同小异的课程设置;看看各院校忙于
走穴的教授吧。
许许多多的学子和家长在耗尽时间和金钱后,在怀揣着形形色色的证书后,在怀揣
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中,却在□□这所大学中不断受挫。
“中国需要的是具备和拥有高等或中等专业技术型的人才”。一些学者的声音冒了
出来。我们不禁要问:“早干什么去了?”不要再来攻击中国人的浮躁和功利了。
他们只是一个个平头老百姓,既没有战略的高度,也无法预测□□的走向,他们只
能选择随潮流而动。
我不敢想象,当一批批从大学校门走出,在经受了十几年的求知压力后,在一次次
的就业无望后,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下,在满含着对父母无限的爱怜和愧疚后
,这一群精力充沛的青年男女会有什么样的冲动?
股票试点中的“替罪羊”—股市散民
哪些笃信政策而去股市中淘金的股民,他们不仅承担了上述种种的痛苦,还额外的
把多年的积蓄也留在了股市。为国企改革和市场的规范,被动的替国家承担着改革
的成本,替那些无良的企业向市场缴纳一笔笔巨额罚款。
还有那将要被枪毙却还在试行的医改。。。。。。
这些问题,压在普普通通的百姓心中,无法排遣,无处宣泄,积年累月,便汇成了
一个累字。而对改变命运也便只有一个钱字了。当迅速发财成为了所有国民的奋斗
目标时,我感到了一阵阵的颤栗。
请无论如何给他们一个希望,请无论如何给他们一个信仰,请无论如何给他们一个
关怀。要让他们的心有所寄托。
别让累堆积成怨,别让百姓看不到希望和出路,别让他们成为改革的受害者和试验
田。
人生二字,时常被人们挂在嘴上。然而什么是人生?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若细追究
起来,又感到其空洞与渺茫。
是啊,人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本身是见仁见智,无法定义的事情,人也只有通过
自己的生命轨迹去书写自己的人生。然而现在的中国人却不能不在忙碌中停下脚步
,思索一下,梳理一下,因为当今的中国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或者说中国
人现在处于一种心无所寄托的状况。
回望四周,你与中国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交谈,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
应该说人生是苦的。但是累却只能是肌体和心理的。一夜安枕,人便可以修复疲劳
,焕发生机,这肌体的累便没有了。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或者放下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这心里的累也便可以消除了。
然而,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参不透这个累字诀,而让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步履蹒跚哪
?正是因为中国人现在处于一种心无所寄托的状况。
处在大变革的时代,所有的不确定因素,让人们变得终日忙忙碌碌却惶恐不安。不
仅仅是人的无法填满的欲壑让他们变成这样,不信你去问问,70%左右的人只是在寻
找一种平凡安宁的生活,只是在为自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在忙碌。
然而一套拥挤的住房已经让他们将债务背到了20年以后,子女的教育又让他们把从
牙缝中挤出的钱全部掏空,甚或又欠了一笔亲友债。这时,已在暮年的双亲又让他
们在精神体力金钱上再次透支。如此的艰辛,对他们来说仅仅换来了糊口。如果此
时的他们再因为工作的压力,环境或食品的污染也倒了下来。。。。。。
一幅幅画面,叠加在他们的眼前,心头,除了累字还能是什么?当然,从□□学家
来说,这个累字其实就是在精神压力下的亚健康症状了。
那么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会有什么反应哪?体现在生儿育女上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丁
克家庭,别把这种现象说成当代年轻人不愿意承担责任。要知道人是有思想有理智
的,付出便求回报,现在的很多丁克家庭,正是在回避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而第
二种表现便是过度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看看现在孩子的书包,看看孩子周末的
日程表,便能感觉到这种沉重的压力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其实这些孩子的父母,是在巷战中,在与左邻右舍同龄儿童的游戏里成长起来的,
他们也有一颗充满了童趣记忆的心,然而沉重的现实压力,却让他们牢牢的压抑了
对子女的怜惜,而向他们的子女不断的加压。然而天然的父子之情,在他们拿起孩
子的书包的时候,在深夜里看到儿女挑灯夜读的时候,不自觉地泛了起来。于是无
微不至的生活关怀,就成了父母能够给与子女的唯一的慰籍。
饶是这样,教育学家犹在指责当代儿童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
惨烈的竞争,让这群孩子不堪负重,于是自杀,杀人,早恋等等事件,不时见诸报
章。
在“当代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的质疑和惊呼声中,人们是否意识到在孩子幼小的肩
膀上,已经扛起了父辈的压力?
本来,应试教育在中国自隋唐以来,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学而仕则优”,也早
已被读书人奉为准则。但是,当莘莘学子经过了激烈的竞争,高昂的学费后,却又
面临着失业的尴尬。中国的高等教育似乎不仅没能化解压在孩子父辈身上的压力,
反而又成了横鲠在□□咽喉上的一根硬刺。
于是,在互联网上,又泛起一股□□的思潮,对政府的种种指责声,甚而有人开始
全盘否定改革开放。
走回头路吗?当然不能,因为计划经济下的效率低下及浪费问题已经是有目共睹的
事实,回到那种状态必将葬送中华民族腾飞的梦想。
既然是一条不可能走的回头路,那么为何还有这么多人神往哪?细究起来,还是那
句话中国人现在处于一种心无所寄托的状况。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人象“五四运动”开始时一样,又一次砸碎了过去三
十年来所信奉的哲学和价值观。然而所不同的是:那一次,在砸碎了旧观念的同时
,举起了科学民主的大旗,在这面大旗的感召下,无数的革命先行者,进行了不懈
的奋斗和探索,在“振兴中华”的征程中,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上,取得了人民
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
把一切交给党,党也会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便成了1949年到1979年这三十年来国人
的信念和心灵寄托。
这时的中国人,因为旧中国的苦痛及战乱的伤口尚未抚平,因为闭关锁国,因为对
百年来列强所强加给我们的屈辱的记忆,所以当时的人们对祖国的建设,有着百倍
的干劲和冲动。
那时的中国人,虽然人均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都很低,但是与解放前相比已经有天
壤之别,足以让当时的人们感到安全和满足。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人的痛感也被唤醒了。让我们看看
到底是哪些事情让当今的国人觉得了痛——
“下岗”,城市人最先感到的痛。
效率提高了,技术更新了,竞争加剧了,于是已经步入中年的男男女女们,却在经
验最丰富,家庭负担最沉重的时候,失去了工作。他们不愿离去,因为他们曾经把
火热的青春献给了企业,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学习新技术的黄金期,因为他们需要
一份工作来完成自己对家庭的责任。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因
为他们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的要求。而这一批人中,很大一部分是下乡知青
。他们在年轻时就被边缘化。被城里人视为“乡下人”,又被“乡下人”视为来农
村过渡一下的城里人。一如现在一些“挂职干部”。
这批人在刚刚落实了政策返城后不久,便首当其冲的成为了企业改革中的“冗员”
而被裁减。
“房改”城乡人共同的痛。
随着福利分房的终结,随着各级地方政府的大搞城市建设,随着土地供给方式的变
更,而让各级地方政府美美的尝到土地出让的甜头后,房地产市场在全国出现了一
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对扩大城市规模情有独钟,于是在这一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已经
签订了几十年不变的土地承包合同的农民,也在被迫以低价(购买价和出售价相差
十几甚至几十倍,应该归类为典型的官倒了吧)丧失土地后,与下岗工人一并成为
下岗农民。更有一批无良的官员,不仅以低价购地,还长期拖欠农民的土地补偿金
。
说完了农民,再来看看各级地方政府大搞特稿的旧城改造,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情况复杂,只能采取一刀切。无法逐户了解你的家庭情况和
实际承受能力,如果你拿到手上补偿金还不能就地买到原有拆迁房面积的一半时,
便只能请你去郊区购房,如果还不够,就去借钱买房,当然还可以去租房吗,但是
政府现在可不再提供公房出租了。如果你不及时搬迁,便会被某些政府官员称为:
“钉子户”,“无赖”之类的人了。
对待“钉子户”,“无赖”之类的人,拆迁公司和开发商向你祭出了象征着国家公
平的机器:一纸诉状将你告到法院,称你妨碍了国家建设,拆迁公司和开发商在交
纳了一定金额的保证金后,便可以合法的强制拆迁了。
于是四处告贷,负债购房就成了你唯一的选择了。
“教育体制改革”,一剂开始尝到苦味的药。
姑且不说九年义务教育到十二年中等教育中的择校费,赞助费,只说目前的大学扩
招吧。如果说企改和房改是在旧基础上改革而难免留有遗憾,那么教改那?不应该
先规划后实施吗?看看现在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国立,和半国立半民办的大学,
以及中专变打转,大专变本科;看看各学院大同小异的课程设置;看看各院校忙于
走穴的教授吧。
许许多多的学子和家长在耗尽时间和金钱后,在怀揣着形形色色的证书后,在怀揣
着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中,却在□□这所大学中不断受挫。
“中国需要的是具备和拥有高等或中等专业技术型的人才”。一些学者的声音冒了
出来。我们不禁要问:“早干什么去了?”不要再来攻击中国人的浮躁和功利了。
他们只是一个个平头老百姓,既没有战略的高度,也无法预测□□的走向,他们只
能选择随潮流而动。
我不敢想象,当一批批从大学校门走出,在经受了十几年的求知压力后,在一次次
的就业无望后,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下,在满含着对父母无限的爱怜和愧疚后
,这一群精力充沛的青年男女会有什么样的冲动?
股票试点中的“替罪羊”—股市散民
哪些笃信政策而去股市中淘金的股民,他们不仅承担了上述种种的痛苦,还额外的
把多年的积蓄也留在了股市。为国企改革和市场的规范,被动的替国家承担着改革
的成本,替那些无良的企业向市场缴纳一笔笔巨额罚款。
还有那将要被枪毙却还在试行的医改。。。。。。
这些问题,压在普普通通的百姓心中,无法排遣,无处宣泄,积年累月,便汇成了
一个累字。而对改变命运也便只有一个钱字了。当迅速发财成为了所有国民的奋斗
目标时,我感到了一阵阵的颤栗。
请无论如何给他们一个希望,请无论如何给他们一个信仰,请无论如何给他们一个
关怀。要让他们的心有所寄托。
别让累堆积成怨,别让百姓看不到希望和出路,别让他们成为改革的受害者和试验
田。
2005/2/19 7:3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