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一)
浏览量:727 回帖数:0
1楼
—— 应朋友的要求,写了这篇游记,只是为了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快乐。
(一)
五一到来的前几天,我找到兴家,
说,我准备过几天去徒步旅行,你有时间吗?
他是个很爽快的人,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
(二)
5月1号晚上,我们上网查了一下地图,
确定了线路计划:沿着105国道步行,
从霍山县城到六安市区,全程约50公里。
第一天下午走完一半,中途休息一晚,第二天清早走完另一半。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从宿舍出发,
10点多到汽车站,本想乘坐直达霍山的汽车,可惜要等到下午才有。
于是决定先到六安然后转车。
马上就要立夏,沿途繁茂的草木往车后飞驰,
不时可以看到阳光下的村落,有点像回到家乡的感觉
——家乡也是一个掩映在青山和绿树中的村庄。
十二点多到达六安,
然后在汽车站旁的小饭店吃了快餐,花了五块钱。
觉得这种快餐和食堂的风格有点类似:除了盐之外,所有的材料都分量不足。
但因为有点饿,觉得味道还不错,所以每人吃了三四碗米饭。
然后在两点过几分到达霍山县城。
当时正是烈日当头,公路上阳光很刺眼。
兴家兄弟没带遮阳帽,所以买了一副便宜墨镜,顺便算是霍山留念。
然后,我们的旅程就算正式开始了。
(三)
霍山县城很小,从车站出来步行,不多久就开始到了郊区。
但是郊区又很大,走了几个小时还没有出来。
最初的打算是当天下午走完二十五公里,
然后中途找个饭店吃饭休息,第二天走完另外一半,这样就不会太累。
后来,兴家说,要不我们一口气走完吧。
我考虑了一下可行性,然后说,这个主意很好,我同意。
估算了一下,按平时中速步行,每小时五公里,
从下午两点开始,夜里十二点左右到市区,也不算太晚。
(四)
走路是一件很枯燥,但是也很快乐的事情。
公路两旁是高大挺拔的杨树,
平整的水泥路面,有无数车辆来来往往。
但是,这样的过程,并没有诗意可言。
快到二十公里的时候,我开始感觉到脚踝有点难受。
兴家说他腿有点酸。
我开始抱怨自己穿的跑鞋底太薄,弹性也太差,
在这种硬梆梆的公路上重复机械式的运动,的确对脚踝是一种虐待。
看来,鞋子是否舒适,只有在走了长路之后才知道,
于是我开始想念我的那双很旧很旧的破运动鞋
——可惜它现在已被我抛弃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宿舍里,
任我再遥远地思念也没用。
(五)
终于,在二十公里的时候,我们决定休息一会。
那是公路旁的一个小水渠的堤,水泥砌的,旁边的地里种着一小片蚕豆,
正对着水塘,还有水塘旁边的一户人家。
这时候,有一位拄着单拐的中年男人走出门口,一跛一跛地往公路上走。
四十多岁,很强壮,红黑的肤色,满脸的皱纹显得很沧桑。
他一边散步,一边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似乎也在猜测我们的身份。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太婆,扛着锄头,开始在菜地里劳作,
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记忆中的亲人。
但我没有仔细地观察她的脸。
后来,我看到蚕豆地里有一朵花,
在阳光下,就像一团紫红色的绒线球。
我把它摘下来,夹在钱包里。
兴家兄突然说起,这很像《勇敢的心》里面,
小女孩摘给幼年华莱士的那朵花。
仔细看了看,还真的很像。
当时这些场景都曾触动过我们的心灵——直到现在。
我想,在葬礼颤抖的寒风中,
送给小男孩那朵花,应该是希望他能更勇敢、坚强一点吧。
那真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
此刻,在我写这篇游记的时候,
我再一次查看了我的钱包,里面有15¥,
而夹层里的那朵花已经枯萎变形了
——但紫色还在没有褪尽,于是我把它夹在我的《电动力学》课本里。
(六)
六点半左右,
当我们在阳光下喝了很多瓶水,
走了二十多公里的时候,青山镇到了。
我们决定在这里吃晚饭。
找到一个家庭餐馆,
婆婆是老板,儿媳妇是厨师,
一老一少两个男人,都不是太说话,但应该是那种憨厚朴实值得家人信赖的男人。
还有两个小女孩在屋里打闹,一个似乎是他们侄子家的孩子,小学六年级。
另一个据老板介绍,是她的孙女,
正在上幼儿园,缠着她忙碌的妈妈不停地说话——用方言。
宽敞的堂屋,桌子也很干净。
端上的茶,在透明的杯子里化开,像早春柳枝刚发芽时候的颜色。
我不懂品茶,但喝了一口,感觉不错。
古人说,如果是俗人,喝茶就像牛饮。
古人还说,“山水上之,河水次之,井水又次之。”
古人还说,雅人喝茶前,必定先清水漱口、洗手,
他们会用上好的茶具,先欣赏颜色,再慢慢品味那种悠远绵长的清香,
然后一小口一小口地抿,叫品茶。
当然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和塑料杯子,
所以对于这些,古人就没有做过评论了。
但是我觉得,如果做雅人有这么麻烦,我还是愿意庸俗一点,
很累的时候,我不想自虐,所以宁愿只喝这种用于解渴的茶,
所以咕噜咕噜一口气把杯子喝干,果然比喝冰红茶矿泉水之类舒服多了。
(七)
那位老板(也就是那家的老太婆)闲下来,坐在旁边凳子上和我们聊天。
她问我们是从哪儿过来的。我说是从霍山走路过来的,等会走路到六安去。
老板惊讶得合不上嘴,然后连厨师都开始凑过来讨论,
说:“何苦呢,不就是十块钱的车费吗?”
我说是啊,但实在找不出让她觉得可以接受的理由,
就说,
“我们这是在锻炼身体,准备锻炼好了跑马拉松。
人家马拉松有七八十公里呢,我们这也不算什么。”
老人家这才放心下来,然后不停地说“西人,西人。”
然后关切地说,“多吃饭,多吃饭”。
我猜,所谓“西人”,就是吃饱了无聊的人的意思,
不过我听了确实很高兴。
本来就打算多吃,现在得到了老奶奶的鼓励,
我一下子吃了四碗,然后喝了很多汤,感觉已经有九点五成饱了,
估计了一下,这么多能量,应该走路到天亮都没问题了。
兴家也吃了很多——据他说是八成饱。
总之,当时我们的吃饭表现让那开餐馆的一家人都刮目相看
——好在他们只知道我们是在HF念书,没有说学校名字,
否则,丢人就丢大了。
(BTW:回来查了一下,马拉松的实际长度大约42公里,而不是我吹牛的所谓八十公里。
唉,又一次欺骗了人们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到十分过意不去)
—— 应朋友的要求,写了这篇游记,只是为了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快乐。
(一)
五一到来的前几天,我找到兴家,
说,我准备过几天去徒步旅行,你有时间吗?
他是个很爽快的人,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
(二)
5月1号晚上,我们上网查了一下地图,
确定了线路计划:沿着105国道步行,
从霍山县城到六安市区,全程约50公里。
第一天下午走完一半,中途休息一晚,第二天清早走完另一半。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从宿舍出发,
10点多到汽车站,本想乘坐直达霍山的汽车,可惜要等到下午才有。
于是决定先到六安然后转车。
马上就要立夏,沿途繁茂的草木往车后飞驰,
不时可以看到阳光下的村落,有点像回到家乡的感觉
——家乡也是一个掩映在青山和绿树中的村庄。
十二点多到达六安,
然后在汽车站旁的小饭店吃了快餐,花了五块钱。
觉得这种快餐和食堂的风格有点类似:除了盐之外,所有的材料都分量不足。
但因为有点饿,觉得味道还不错,所以每人吃了三四碗米饭。
然后在两点过几分到达霍山县城。
当时正是烈日当头,公路上阳光很刺眼。
兴家兄弟没带遮阳帽,所以买了一副便宜墨镜,顺便算是霍山留念。
然后,我们的旅程就算正式开始了。
(三)
霍山县城很小,从车站出来步行,不多久就开始到了郊区。
但是郊区又很大,走了几个小时还没有出来。
最初的打算是当天下午走完二十五公里,
然后中途找个饭店吃饭休息,第二天走完另外一半,这样就不会太累。
后来,兴家说,要不我们一口气走完吧。
我考虑了一下可行性,然后说,这个主意很好,我同意。
估算了一下,按平时中速步行,每小时五公里,
从下午两点开始,夜里十二点左右到市区,也不算太晚。
(四)
走路是一件很枯燥,但是也很快乐的事情。
公路两旁是高大挺拔的杨树,
平整的水泥路面,有无数车辆来来往往。
但是,这样的过程,并没有诗意可言。
快到二十公里的时候,我开始感觉到脚踝有点难受。
兴家说他腿有点酸。
我开始抱怨自己穿的跑鞋底太薄,弹性也太差,
在这种硬梆梆的公路上重复机械式的运动,的确对脚踝是一种虐待。
看来,鞋子是否舒适,只有在走了长路之后才知道,
于是我开始想念我的那双很旧很旧的破运动鞋
——可惜它现在已被我抛弃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宿舍里,
任我再遥远地思念也没用。
(五)
终于,在二十公里的时候,我们决定休息一会。
那是公路旁的一个小水渠的堤,水泥砌的,旁边的地里种着一小片蚕豆,
正对着水塘,还有水塘旁边的一户人家。
这时候,有一位拄着单拐的中年男人走出门口,一跛一跛地往公路上走。
四十多岁,很强壮,红黑的肤色,满脸的皱纹显得很沧桑。
他一边散步,一边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似乎也在猜测我们的身份。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太婆,扛着锄头,开始在菜地里劳作,
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记忆中的亲人。
但我没有仔细地观察她的脸。
后来,我看到蚕豆地里有一朵花,
在阳光下,就像一团紫红色的绒线球。
我把它摘下来,夹在钱包里。
兴家兄突然说起,这很像《勇敢的心》里面,
小女孩摘给幼年华莱士的那朵花。
仔细看了看,还真的很像。
当时这些场景都曾触动过我们的心灵——直到现在。
我想,在葬礼颤抖的寒风中,
送给小男孩那朵花,应该是希望他能更勇敢、坚强一点吧。
那真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
此刻,在我写这篇游记的时候,
我再一次查看了我的钱包,里面有15¥,
而夹层里的那朵花已经枯萎变形了
——但紫色还在没有褪尽,于是我把它夹在我的《电动力学》课本里。
(六)
六点半左右,
当我们在阳光下喝了很多瓶水,
走了二十多公里的时候,青山镇到了。
我们决定在这里吃晚饭。
找到一个家庭餐馆,
婆婆是老板,儿媳妇是厨师,
一老一少两个男人,都不是太说话,但应该是那种憨厚朴实值得家人信赖的男人。
还有两个小女孩在屋里打闹,一个似乎是他们侄子家的孩子,小学六年级。
另一个据老板介绍,是她的孙女,
正在上幼儿园,缠着她忙碌的妈妈不停地说话——用方言。
宽敞的堂屋,桌子也很干净。
端上的茶,在透明的杯子里化开,像早春柳枝刚发芽时候的颜色。
我不懂品茶,但喝了一口,感觉不错。
古人说,如果是俗人,喝茶就像牛饮。
古人还说,“山水上之,河水次之,井水又次之。”
古人还说,雅人喝茶前,必定先清水漱口、洗手,
他们会用上好的茶具,先欣赏颜色,再慢慢品味那种悠远绵长的清香,
然后一小口一小口地抿,叫品茶。
当然那时候没有自来水和塑料杯子,
所以对于这些,古人就没有做过评论了。
但是我觉得,如果做雅人有这么麻烦,我还是愿意庸俗一点,
很累的时候,我不想自虐,所以宁愿只喝这种用于解渴的茶,
所以咕噜咕噜一口气把杯子喝干,果然比喝冰红茶矿泉水之类舒服多了。
(七)
那位老板(也就是那家的老太婆)闲下来,坐在旁边凳子上和我们聊天。
她问我们是从哪儿过来的。我说是从霍山走路过来的,等会走路到六安去。
老板惊讶得合不上嘴,然后连厨师都开始凑过来讨论,
说:“何苦呢,不就是十块钱的车费吗?”
我说是啊,但实在找不出让她觉得可以接受的理由,
就说,
“我们这是在锻炼身体,准备锻炼好了跑马拉松。
人家马拉松有七八十公里呢,我们这也不算什么。”
老人家这才放心下来,然后不停地说“西人,西人。”
然后关切地说,“多吃饭,多吃饭”。
我猜,所谓“西人”,就是吃饱了无聊的人的意思,
不过我听了确实很高兴。
本来就打算多吃,现在得到了老奶奶的鼓励,
我一下子吃了四碗,然后喝了很多汤,感觉已经有九点五成饱了,
估计了一下,这么多能量,应该走路到天亮都没问题了。
兴家也吃了很多——据他说是八成饱。
总之,当时我们的吃饭表现让那开餐馆的一家人都刮目相看
——好在他们只知道我们是在HF念书,没有说学校名字,
否则,丢人就丢大了。
(BTW:回来查了一下,马拉松的实际长度大约42公里,而不是我吹牛的所谓八十公里。
唉,又一次欺骗了人们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到十分过意不去)
签名档
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补肾
2004/10/18 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