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谷新人类”与“硅谷新人类”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682      回帖数 0
盖盖    等级  

0 楼 发表于  2006/9/17 13:09:23    编 辑   



    啪啦啪啦!啪啦啪啦! 
    
  进入2001年以来,一种叫做“啪啦啪啦”的时尚潮流席卷而来! 

  “啪啦啪啦”即“Para Para”,是风靡于东京涩谷一带的一种青春舞蹈,也就是在 
流行歌曲的音乐背景下,不停地拍手、挥手、举手、摆手……一首歌曲大概可以发挥出 
一百多种手势,木村拓哉、滨崎步都曾在他们的演唱会上演示过。随着郭富城和张柏芝 
主演的暑期大片《啪啦啪啦樱之花》的推波助澜,中国“哈日族”很快“啪啦啪啦”起 
来! 

  坦率地说,和浪漫的伦巴、□□的探戈、优雅的华尔兹、粗犷的斗牛舞、奔放的恰 
恰恰恰相比,啪啦啪啦简直太没意思啦――――手舞足不蹈,这也叫舞吗?记得前几年 
的城市街头,“哈日族”曾经流行过一种同样是来自日本的“跳舞毯”潮流,即在一块 
廉价的、斑驳的、脏兮兮的毯上,随着音乐节奏和电子屏幕的指示箭头,往前迈脚、往 
后迈脚、往左迈脚、往右迈脚…… 

  从跳舞毯到啪啦啪啦,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日本流行文化的共同特征,即:束缚人 
的创造性,限制人的想像力。去年我曾在一篇题为《跳舞毯:后卡拉OK时代》的文章里 
认为:“日本没有帕瓦罗蒂级的人物,却发明了卡拉OK;没有迈克尔.杰克逊级的人物, 
却发明了跳舞毯;没有斯皮尔伯格级的人物,却发明了青春偶像剧;没有毕加索级的人 
物,却发明了卡通画;没有比尔.盖茨级的人物,却发明了电子鸡;没有黑格尔级的人物 
,却发明了‘脑筋急转弯’……这些浅薄的流行文化恐怕只有日本人才能创造出来,而 
且也只有在中国才会流行起来。”日本的流行文化就像他们的寿司一样,是拘谨的,呆 
板的,平面的,小气的,乏味的,肤浅的,简单的。而正因为简单,肤浅,好消化,所 
以日本流行文化轻而易举地征服了中国的新人类。对于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 
新人类来说,他们的每一阵时尚流感几乎都是发源于东京涩谷一带,所以他们号称“哈 
日族”。 

  “哈日族”就像涩谷街头那些“樱桃小丸子”们一样,反对优雅,拒绝成熟,流行 
染着黄色的头发,穿着天真烂漫的卡通装,蹬着花花绿绿的松糕鞋,捧着一瓶甜甜的奶 
嘴软糖,追求“卡哇伊”。所谓“卡哇伊”,即“KAWAII”,日本话里的意思是“可爱 
”。然而,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却对“涩谷新人类”提出忧虑,认为他们并不“卡哇伊” 
。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青年问题的日本学者高山秀夫,在一项《你最想要什么》 
的专题调查中发现:60年代的年轻人渴望拥有彩色电视机和小汽车;80年代的年轻人想 
要一部随身听,一台任天堂游戏机,一双棒球手套;而现在的新人类却什么也不想要。 
高山秀夫认为: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激励孩子们的事了,“什么也不想要”意味着这是 
“空虚的一代”。 

  据报道,“涩谷新人类”现在甚至连工作都不想要,他们拒绝在写字楼做白领阶层 
,而是宁愿在酒吧做收银员,在快餐店做小时工,他们对父辈引以为荣的“认真”、“ 
工作狂”、“过劳死”精神不屑一顾。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在《认真的崩溃: 
新日本人论》一书振聋发聩地指出:“认真的崩溃,意味着日本的崩溃。” 

  浅薄的日本流行文化,造就了浅薄的“涩谷新人类”,属于他们的关键词是:卡通 
、漫画、明星、演唱会、随身听、比卡丘、木村拓哉、松岛菜菜子、樱桃小丸子、泡沫 
奶茶、啪啦啪啦……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却成长着另一种新人类,即“硅谷新人类 
”,属于他们的关键词是:数码、网页、闪客、CEO、.COM、纳斯达克、Napster网站、F 
lash、MTV文件、Linux软件、蓝牙技术……美国一位学者指出:“他们从小接触功能强 
大的计算机,数字化已经成为这一代的‘第二性’,他们创办自己的网络公司,就像玩 
滑板车一样简单。” 

  我们可以设想:当某一位“涩谷新人类”在为木村拓哉主演的某一部青春偶像剧流 
泪的时候,某一位“硅谷新人类”也许在埋头为某个客户设计“解决方案”;当某一位 
“涩谷新人类”满足于在酒吧做收银员的时候,某一位“硅谷新人类”也许在考虑:我 
的下一个分公司该设在匹兹堡还是渥太华? 

  那么,“涩谷新人类”与“硅谷新人类”,谁更“卡哇伊”?谁更值得我们“哈” 
?这是一个值得中国新人类思考的问题。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