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 |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 浏览量 426 回帖数 0 |
每日庚心 等级 0 楼 发表于 2005/1/5 10:28:11 编 辑 |
||
(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在历代大诗人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李白。我一直以为,没有他写不好的诗,更没有 他不敢写的诗。但就是这个敢于让高力士脱靴磨墨的狂人,在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时, 突然在墙壁上发现了崔颢书写的《黄鹤楼》诗作,读后,不禁长叹一声:“眼前有景道 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笔后怅然而去。这一叹一搁不要紧,却成就了两件事,一 是崔颢因此名声大躁,黄鹤楼也随之美名远扬;二是在欣赏崔颢才气的同时,李白欲较 之胜负,在游金陵凤凰山时,一改少作律诗的习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金陵凤凰台 》,被评为与崔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成为唐诗中律诗的又一杰作,千古流传。 风景与文化的关系历来就是文因景成,景随文传。当我站在《崔颢题诗图》浮雕前 ,看着图上长袖飘逸、峨冠博带的崔颢,正在云间霞运笔赋诗时,我问自己,如果没有 李白的赞叹,有没有今天崔颢的名声;如果没有崔颢的诗作,有没有今天黄鹤楼的名重 天下?山水景观给人以灵感,给人以愉悦,而人也赋予它们以思想,以感情,山水景观 是一种固定的载体,文章诗文却是一种灵动的形式,两者互为依托。洞庭湖固然浩渺壮 阔,若离开了范仲淹的美文,岳阳楼也不会风光无限;滕王阁也是雄奇富丽,但如果少 了王勃的华章重彩,也可能会失色无光;黄鹤楼占据江山形胜,但如果没有崔颢诗作的 极力渲染,其光彩也可能不会如此夺目,反之亦然。崔颢的《黄鹤楼》,以黄鹤入笔, 以日暮乡关作结,由景生情,由情行文,文势起伏,先放后收,从世事茫茫之慨到乡归 何处之思,有开有合,引出的是一丝淡淡的思乡之愁,有着更多的亲和力,散发出浓浓 的感染力,也打动了每位读者的心。诗文传古今,名楼扬天下,自然不奇怪了。 (二) 我原想,来武汉游玩的人,可能大多数与我一样,是冲着这座楼来的,到了这里, 又是冲这首诗来的,有的只是为了一睹楼的风采,有的是想体验一下登楼的感受,对景 写不写诗倒在其次了,古人如此,今人也是如此。李白都不敢再写诗,还有什么人能写 ,即使写了,又有几人能超越崔颢呢?但当我来到黄鹤楼,面对无处不在的诗文楹联, 面对洋洋大观的文坛轶事,我意识到自己的孤陋寡闻,那一连串的名字以及他们的诗文 题咏,构筑了丰厚的黄鹤楼文化,扑面而来,已教我抵挡不住。我看到的是一座楼,带 回家的就是一本读不尽的书了。 在黄鹤楼底层的一面柱子上,我读到这样一幅楹联: “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 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 这副楹联的作者传说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读了这楹联,我想起余秋里在 一篇写洞庭湖的文章中,提到过吕洞宾在岳阳楼上题的一首诗:“朝游北海暮苍梧,袖 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余秋里把它评为顽泼、滑稽,与 风景格格不入。但上面这副对联,却飘渺奇妙,诡丽神气,意境开阔,想像超凡,与眼 前风景相得益彰,有道骨仙风之韵,确实独具一帜。同是一个吕洞宾,却写出截然不同 之文章,如果让我解释,那就是,黄鹤楼的美景勃发了吕道人的诗情,而洞庭湖的风光 则比不上他壶中的酒气。 前面说过的诗人李白,并非真的没有在黄鹤楼留下诗作,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就是他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的送别之作。这次,在黄鹤楼的 诗刻碑廊里,我又看到他的另外两首诗,其中之一就是由毛主席手书的七绝《与史郎中 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不是直接写景,而是写声,通过声来传情。这时的李白,正是在被流放夜 郎的途中,郁郁寡欢,登临黄鹤楼,听到黄鹤楼上吹奏的《梅花落》,仿佛看到漫天飘 落的梅花,感到格外凄凉,引发了去国还乡的悲愁情绪。作者在诗中描写的是虚景,抒 发的是实情,但我看到的,却是一幅动人凄美的流放图,不知不觉之中为黄鹤楼增添了 别样的风景。 在咏黄鹤楼历代诗词中,毛泽东的《菩萨蛮.登黄鹤楼》以雄视千古的气魄,将黄鹤 楼诗文境界推向了极致,崔颢的《黄鹤楼》,还有其它名人如杜牧、白居易、孟浩然、 陆游等咏作的诗文,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 江。黄鹤知何处,剩 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主席曾先后两次登临黄鹤楼,这是他一九二七年春天写的。上篇写江景,写形势 ,蕴藉无穷,引人入胜;下篇言情,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应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 深沉,耐人寻味。这首诗完全摆脱写眼前景的俗套,开首处就大处落笔,泱泱大观,而 后才作具体描绘,既有神话,又紧扣现实,最后通过动作与情境相连,展示的是对祖国 和民族未来命运关心的广阔胸臆,“器大声闳,志高意远”。这首短短字44字的小令, 无论视野、思想、哲理、意境,的确远非前人所比。 (三) 每读崔颢《黄鹤楼》,我都在脑中勾画它的形象,古诗中所生发的意象和张力,的 确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去年中秋之夜,我收看了由湖南、湖北、江西三家卫视联合制作 播出的三大名楼庆中秋晚会,让我一睹了岳阳楼、滕王阁和黄鹤楼的风姿。我当时根据 自己对建筑和环境的理解,为它们作了一个排名,就是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 楼的独特的造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月三日上午,我乘坐大巴由汉口驶往武昌,汽车一驶上武汉长江大桥,那熟悉独 特的建筑造型就进入我的视线,只见对面山上绿树丛中露出一座金黄色古建筑,飞檐斗 拱,势如飞鹤。虽然是远观,也已感受到那傲视江山的巍峨之势。 进入大门,透过碧池,便可又见黄鹤楼的雄姿。公园设计者以黄鹤楼为主体,在公 园布局上精心造景,使你在任何一处都可睹其风采。如果说,我当时在电视上看到的黄 鹤楼显示的是独特,是高大,那么,现在站在楼前广场上,仰望黄鹤楼时,则又生出雄 美、奇险的感叹。 眼前的黄鹤楼,高达五十米,共分五层四面,有60 个翘角层层向上,每个翘角上都 凌空悬挂一个铜质风铃,每有来风,都会发出清脆的铃声,一色的黄色琉璃瓦从上到下 ,显得富丽堂皇。楼顶为仿清楼“四方攒尖顶”,四面还各有一座歇山骑楼,呈五顶并 列状,宝顶为形似葫芦,高插云天。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使黄鹤楼既有雄浑大气之势 ,又增添了俊秀险拔之美,营造出一种气吞云楚、势连衡岳的壮观气象。 在我的想象中,黄鹤楼就是以这样亘古不变的姿态在这里站立了一千六百年。而事 实上,它却是屡毁屡建,建筑风格也不断变异,仅清代就三次毁于火灾,现在的黄鹤楼 是1985年建成的钢筋混凝土仿清建筑。在黄鹤楼的大厅时,我看到了历代黄鹤楼的五座 模型,宋朝的雄浑、元楼的堂皇、明楼的隽秀、清楼的奇特。而现代的黄鹤楼集中了历 代的各楼的优点,既不失黄鹤楼传说的独特造型,又比历史的旧楼更加雄伟壮美。 江山本自多娇,而黄鹤楼又以不凡的气势和深邃的文化气韵,在众多人文景观中占 尽风流。我登上主楼,近观两江东流,大桥飞架,远看三镇互峙、大厦林立,俯视蛇山 环绕,楼台参错,真切体验了极目楚天阔的豪迈情怀。真如清代萨迎阿撰联所云: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