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婚恋——郭沫若 (转载)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762      回帖数 0
wingsun908    等级  

0 楼 发表于  2006/6/30 10:10:01    编 辑   


 


百年婚恋——郭沫若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赶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中国妇女欢欣鼓舞,以为从此带来了女权的新时代。可是到1914年,大权独揽 


的袁世凯为了博得握有实权的保守势力的附合,竟对全国的妇女颁布了一个《褒扬条例》 


。  
  彻底出卖了妇女们,刚刚争取到的微小权利。《褒扬条例》明文规定:凡是男人不到 


50岁而死,女人为丈夫守节达6年以上的,凡是丈夫死后女人也不想活、陪丈夫一同去死的 


烈妇烈女,都要给予扬名表彰。一时间,中国的大报小报扬起一片封建尘土,到处是对贞 


节烈女的宣传和称颂。  
  为死去的贞节烈女们竖立的贞节牌坊,它们将那些守寡一辈子或同丈夫一同去死的妇 


女的名字收入史册,让她光宗耀祖。而在这些名垂青史的名字后面,是那些妇女们终身的 


孤独和性压抑的痛苦。 清朝末年,有一位妇女年轻时就开始守寡,守了一辈子的贞节。在 


她80岁临终的时候,她最后的遗言是要她身边的媳妇们千万不要守节。她说自己因为年轻 


时身边没有男人长夜难眠,就用手狠拍桌子克制自己的欲望。  
  许多妇女说:选择守节,不如选择死。守节的女人不但要忍受生存的压力,还要克制 


终生的生理欲望。1917年10月,标榜共和民主的北洋政府重新颁布了修正后的《褒扬条例 


》。所谓修正,实际换汤不换药,变本加厉地进一步提出对还未嫁出的女子只要愿意为丈 


夫守节或者为长期不在身边的丈夫守贞的贤妻良母,都要给予褒扬。清末民初以来,自由 


婚恋的思潮吹遍神州大地,直到五四运动前后被封建枷锁束缚的中国妇女仍然承担不起自 


我解放的使命。她们越不过父母的围城,越不过男人的围城,更越不过自己思想的围城。 


随着西方思想的侵入,尽管自由和民主有时也成为一种时尚,但真正以自由结婚方式走进 


洞房的,却依然是少数中的少数,中国人的婚姻还是照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老规矩按 


部就班地进行。 那些声名显赫的文化先锋人物,虽然他们大都先后提出反对忠孝反对父母 


包办婚姻的思想和口号,可几乎没有谁能逃脱封建婚姻的命运。郭沫若、鲁迅和胡适最开 


始的婚姻,无一不是父母包办的结果。 1912年,20岁的张琼华由父母作主,与一个正在成 


都读中学的男人订婚。当她拖着一双小脚走下轿子时,迎接她的是一个青年男人惊恐的目 


光。以后她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原来叫做郭沫若。(郭沫若,著名学者、诗人和剧作家。曾 

经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和中国文  
飨艿焦蠖母叨仍奚汀#? 
  而1912年,才十几岁的郭沫若一点都不知道父母为他找了一个怎样的新娘。当时郭沫 


若一直倾慕他自己的三嫂。因为他三嫂人长的又漂亮、脾气又好、性格又好,所以郭沫若 


一直就希望他自己的新娘也像他的三嫂一样。等到新娘子接过来,他把帘子掀开一看,首 


先看到的是一对小脚,他的心里就着急了。郭沫若这个时候已在司仪的引导下昏头昏脑的 


像个木偶一样,按照司仪的指挥来做。等到他把盖头掀开一看,在他自己后来的自传里回 


忆说他只看到了一个翘天的猩猩鼻子。 当郭沫若发现新娘是个并不漂亮的、会抽水烟的小 


脚村姑时,心中叫苦不迭、转身而去。张琼华空守了一夜洞房,痛苦不堪的郭沫若则跑到 


厢房里,从书架上拿下一本落满灰尘的老书,一直读到天亮。书中一句“恨而成赋,足见 


古今恨事之多也!”不禁使他感慨万千。 几天后,郭沫若不顾家里阻挠去了日本,这期间 


他曾写信给父母,希望解除与张琼华的婚姻,但遭到父母严厉的拒绝。郭沫若一气之下, 


26年不曾回家。  
  其实张琼华在当时的女性当中也算是中等。最初她家境较富足,但是后来她父亲因为 


染上大烟瘾,所以家境慢慢就差了。因为她家里有姊妹六个,在当时这样的家庭里,作为 


女孩子,她不大能够受到比较好的教育,无非是读了一点私塾。私塾里面读的也无非就是 


女儿经、烈女传这样一类当时女孩子比较传统的教育。三从四德这套东西,她都学得挺好 


。 1916年8月初的一天,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班的郭沫若在一家医院遇到了22 


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她体态丰润,身高一米六七,郭沫若一见到她就产生一种异样的 


感觉。在他以后的自传里说: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位日本姑娘时,心里就混和着欣喜和羡艳 


。他觉得佐藤富子的眉目之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圣洁的光辉令他肃然起敬,以后他们便开 


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郭沫若如实地讲述了家中父母包办的婚姻和痛苦,佐藤富子回信说 


希望郭沫若把苦恼都忘去,他们共同分担苦和乐,郭沫若又为佐藤富子又起了个名字叫“ 


安娜”。  
  安娜22岁,郭沫若24岁,那么一个年龄段是谈恋爱的高峰季节。以后安娜对郭沫若有 


很大帮助,甚至牺牲自己去成全、帮助郭沫若。她的所作所为在郭沫若看来就是圣母玛利 


亚的所为。他给佐藤富子取名安娜,就是从圣母玛利亚这样一个圣洁意思来的。  
  就在那一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那天,郭沫若为心爱的安娜献上一首优美的诗。  
    月光一样的朝墩  
    照透了蓊郁着的森林  
    银白色的沙中  
    交横着迷离疏影  
  从1916年到1937年,郭沫若与安娜共同生活了21年。二十年中他们相亲相爱,共同度 


过了郭沫若在日本的最困难时期。他们没有钱、没有住房,在饥寒交迫中生下五个孩子。 


不管生活怎样窘迫,安娜始终精心照顾着丈夫和孩子。苦难的生活压弯了她的腰,却没能 


压弯她对郭沫若的爱情。为了排除两家的干扰,他和安娜共同生活、工作,长期和他的父 


母断绝了来往,几十年没有回去,他母亲去世他们都没见面。  
  然而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张琼华,作为有名无实的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守了一辈子 


的活寡,并无怨言。当她知道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成家、生了五个孩子,她只是偷着 


哭了几回,却依然一如既往地孝敬着公婆。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爆发,全世界都为日军的血腥暴行感到震惊。此时身居日本的郭 


沫若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心回国参加神圣的抗日战争。他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准备告别安 


娜和孩子。 他这样就要走了,清早起来看见安娜已经醒了,在床上开着灯看书。他在安娜 


额头上亲吻了一下,就算是无言的告别。就这样自己穿着普通的服装、裤衩,小木屐,装 


做出去散步一样,从一个田间小道走出去了,就这样离开了安娜。  
  从1947年抗战结束直到解放战争,安娜一个人在日本顶着□□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一 


边抚养孩子一边苦苦等待丈夫回来。  
  就在1937年7月,回国后的郭沫若担当起领导文化界团结抗日的重任,这时他与比他小 


二十四岁的青年演员于立群相识了。于立群穿着一身蓝布衣衫,面孔被阳光晒得半黑,她 


不太爱说话,性格文雅娴静,平时只爱不声不响地读书写字。擅长书法的郭沫若便自然充 


当了她的老师,而那时的郭沫若已是功成名就的文学家和□□活动家。因此于立群对他十 


分敬重与爱戴,于立群深而不露其外、蕴而不露其表,于默默中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他们 


相伴着走完了以后四十年的人生旅程。  
  解放后,在日本等了整整十一年的郭沫若第二个妻子安娜带着一群儿女历经辛苦来到 


北京。当她看到日思夜想的丈夫身后站着年轻的于立群和五个孩子时,这才相信丈夫果然 


另有家室了。此时他的第一个妻子张琼华已经人老色衰,1939年,郭沫若衣锦还乡,长年 


的苦守使张琼华满头乌发变成了白发。其实就在她和郭沫若结婚那天起,她就永远告别了 


青春。郭沫若向原配妻子深深鞠躬表示道歉,这区区一躬竟使守了一辈子寡的张琼华感到 


了极大的满足。  
  已经成为老太婆的张琼华,每年都要亲手做一罐家乡的咸菜和豆瓣给郭沫若寄去,她 


说丈夫最爱吃家乡的土特产。后来她年纪越来越老、不能上街转了,就端把竹椅,静静地 


坐在院子门口朝街上张望,望着望着,眼里就流下了泪水。她还将郭沫若的一张相片公公 


正正地挂在墙上,这张相片相伴了她一辈子。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