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讨论一下这个比较有意义---尼采写的 | |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 浏览量 64 回帖数 0 |
qspgdd 等级 0 楼 发表于 2006/6/21 13:18:44 编 辑 |
||
按照这个逻辑再前进几步,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苦行僧了,这种人会在墓穴中睡上几个礼拜 的假如人们什么事都要作出反应,便很快会累垮,结果就事事没有反映了。这就是逻辑。 没有任何东西比怨恨的冲动更能消耗人的经历了。气恼,病态的多愁善感,无力报复,复 仇的渴望,各式各样的混合毒品--对于一个精疲力尽的人来说,显然是最不力的反应方 式,因它是对神经活动的快速消耗,一种对有害消耗的病态增长,臂如胆汁流入胃中,这 是有条件的。怨恨本身是病人所忌--是病人的冤家,很遗憾,又是病人最自然的避好。 --那位渊深的心理学家,佛祖,最精于此道。他的“宗教”,为了避免把它 同基督教般的可怜物相混淆,我们最好称之为摄生学。这门学问生效的程度。让心灵摆脱 怨恨--这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怨怨相报,了无终止;以德抱怨,怨恨斯己”:这是 佛祖教义的开篇--这不是道德的主张,是生理学的主张。由虚诺弱造成的怨恨对弱者自 身的危害最大--换一种情况,对精力充沛的人来说,怨恨就是多余的情感,对怨恨的克 制甚至就是精力充沛的证明。我的哲学已经向复仇感和怨恨感宣战,甚至进击到“自由意 志”学说的领域了--向基督教宣战,这不过是由此产生的一种个别现象已--。了解了 这种庄重严肃心里的人就会明白,我为什么偏要在这里剖白个人的态度?以谑导械谋灸艿募岫ㄐ浴T?颓唐时,我不允许自己产生这些有害的情感;一旦生命 得到充分恢复,精力充沛,趾高气扬,我仍旧要压制这种情感。我在上文提到的“俄国式 的宿命论”在我身上的表现方式是这样的,我长年苦守在偶然出现的不慎忍受的环境,地 点,居和社交。这比改变它们要好些,比感觉它们要好些--比 奋起反抗它们要好些,那时,凡是来打扰我奉行这种宿命论的,粗暴地唤醒我的,我都认 为是大逆不道--实际上,不论哪一次都有生命危险。--把自身视为天命所归,无意“ 改变自身”--这即是处在这类状态下的伟大理性。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