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云崖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585      回帖数 0
anday    等级  

0 楼 发表于  2004/8/27 22:15:35    编 辑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我们拥有着包罗万象的思想;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时代之大家 
已经一去不返;当生命孜孜不倦的对文艺高歌畅想时,现实的喧嚣已奔涌而至;当前人 
以仰望的姿态吟诵着美的历程时,继往探路者的身影已被黄尘埋没。漫漫人生中,我们 
对文学,对艺术,对美的追求自始便居以朝圣者顶礼膜拜,历经坎坷,又总是不顾一 
切。泱泱纷杂中读完冯骥才先生的《艺术丛见》,让我宛如置身于水色云崖。 

                                                       ——题记 



    冯骥才先生的《艺术丛见》一书,是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浅黄褚红的装帧设 
计,以纤细的中国工笔白描作底,小篆□□。信手翻开扉页,扑面而来便是檀木书香的 
气息。美学大师李泽厚说过“一切美的珍品,无不从细节上展示美的价值。”因而,拿 
起这本书,已似然望见了一道艺术的门槛。 

    这是一部关于绘画的文艺批评分类文集。序言里说,绘画是文学的梦。许是自小也 
爱画画,看到这句话,便不由得亲切起来。文人在写作的时候,使用单一的墨水,没有 
色彩,而往往在作家的笔下,色彩的呈现确是极其强烈的。之如张爱玲,这颗乱世中的 
孤岛明珠,擅用浓烈的色彩混搭。艳的红,酱的紫,杂糅在一起,是刺人的奢靡,却又 
一箭中的地射入了读者的心灵。所以说——文人,亦是有画的。文人画使中国文人化。 
在《艺术丛见》中冯骥才如此解释:文人画的意义一是意境的追求;亦是心灵的再现。 

    探眼观来,文艺美学中,我们一直追求的便是审美主体的意境性灵与心灵体验。全 
书图文搭配,本来便是书画一统的大家,于是很多的画面文字,看过后依旧久久不能忘 
怀。作者写“水墨文字”的时候,是评一幅《穿破云层.》的泼墨。像是破晓前的黑夜, 
寂寥漫长,然黑夜的最深处又是星星点点碎金的蘸亮。看到这幅画便不由自主的想到 
“黑夜如果不黑暗,美梦又何必向往,破晓会是坚持的人最后获得的奖赏;黑夜如果太 
黑暗我们就闭上眼睛看,希望若不熄灭就会亮成心中的星光。”这样的视觉体验,给我 
带来了心灵体验。 

    作者说,“尽管我对画面上水墨的感觉,对色彩关系的要求,也很严格甚至苛刻。 
但这一切都像是我的文字,必须服从于我的心灵,而非为了水墨或是为了肌理的本 
身。”因而,把白宣纸象月光一样铺在画案上,满满的刷上清水,墨色神奇的洇开,乌 
云满纸,水色云崖,这是空蝉的意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就像钓者那样 
守着一种美丽的守望。” 

    在另一幅《清幽》中,作者说,“千般情境最爱清纯,再漆些闲适和懒洋洋。”清 
幽清幽,总让人想到孤高的姿态。比如陈子昂,这个温良如玉的翩翩公子黯然登台,吟 
道“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玉树凌风的卓雅外表中,流淌的是怀才不遇急景凋年 
的忧伤。这让我想到了金圣叹,想到了王国维,想到了李叔同。一切的文艺腔调大凡便 
都这么的爱伤春悲秋。自然,最典型的当属那“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世外仙姝 
林黛玉。说到她,总不由得想到那段话:“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 
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 
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个终日引枕书榻的女子,无疑是性 
灵的,我总以为,她的忧伤与才情,本身便是一段美的历程。如果不是她的那些春逝的 
忧伤,又岂能生成满腹锦绣的才华,一生诗意的气质? 

    而作者的《野渡》,自然的令人想到了韦应物的《涂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 
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画面萧瑟唯美,弥荡着秋天 
的气息。这是一种意与境浑的情性美吧。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滤已,而外 
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 
一,不足以言文学。”如此看来,文学与艺术的统一,诗与画的同归,应该都是一体 
的。 

    进而,接着翻开后面的书页,《梦里破浪》,《倾泻.》,《流出春天》……都无不 
让我惊艳。每一幅画,每一篇文字,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慢慢的读完这本书,似乎依稀 
还置身于水色云崖中,深邃悠远的古钟敲响,虚实相生…… 

    这便是我读完冯骥才《艺术丛见》的大致感受。可以肯定的说,我是历经了一次徜 
徉水色云崖的体验。因而,才更懂得了美的历程,文艺的伟大。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