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期伯牙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673      回帖数 0
duan8801    等级  

0 楼 发表于  2005/1/25 22:15:28    编 辑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 
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下午聊天时谈起了知音难求,晚饭后漫步于寒风中,又理了一遍狂乱的思绪。 
因为陌生,缺乏交流,因为复杂,无人能求。即使是子期伯牙也只是在音乐上的瞬间发 
生了碰撞,冒出了火花,至于其它,恐怕也只是一般。 
但是,一个方面就足以产生巨大的反响,子期从琴声中明白伯牙,其实也抓住了伯牙人 
生方面的诸多细节,理想,追求,感情恐怕都已纳入其中,而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抽象的 
归纳。 
在这方面,两人之间根本没有交流,甚至背景相差甚远,只是一抹乐符的流线,成就了 
千古的美名,拉开了几千年朋友之间的相遇相知。 
如果通过深刻的剖白和互相的交流,也是一种相知的方式,未免不是了解的手法,然而 
太过繁琐和沉重,恐怕也只是落于下乘。而缥缈之中的深厚感悟,虽奇幻灵异,众人向 
往,但既非俗物,又岂能人兼得之,可遇而不可求。 
对于音乐,从来就是一种感情的寄托,然而真正理解的人又能有几何。自知不擅长于这 
个,而此间,文字却成了心灵的寄托,虽没有音乐高雅,却也自得其乐,畅抒感悟。 
有些东西,无法清楚剖析,只能突然的感觉和飞人脑中的文字可以暂放,故显得生疏和 
晦涩。或许有人会说故作深沉,但如果沉浸其中,就能明白一二。而且我不喜欢平白直 
叙,也有人说跟我聊天很累。我会心一笑,却也怅惘,谁又能真正明白我。 
太直白的东西容易遗忘,太深邃的东西又迷惑不解,我只能平衡于两者之间。跟人开玩 
笑说,我的space任人浏览,如果谁能真正明白我文字中的东西,我必以他为知己。 

换个角度又想起了其它问题。 
子期了解伯牙,伯牙呢,也同样了解子期么,恐怕未必。两者的生活迥异,生为大夫, 
会了解一个樵夫的思想么? 
和珅临死前关于大牢,只有刘墉来看望,和绅感慨,世上最了解他的居然是刘墉,遂以 
他为知己,然而刘墉言道,我懂你,你却不懂我,所以我是你的知己,你却不是我的知 
己。 
另有一例,管仲和鲍叔牙可谓朋友的典范,然而开始时都是管仲在不断伤害友谊,却是 
大度的鲍叔牙不计一切,反是处处为他着想,维护了这份友情,直到后来,管仲才感慨 
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由此观之,更深厚的友情还必须建立于双方的互相了解,而不是单向的知遇之情。然 
而,要到这一层,又比前者更难上几重。 
茫茫人海,相遇已经不易,而相知更是凤毛麟角,跨过千山外水,执手沧海一笑,此生 
何憾。 
以前一直苦闷没有人能明白我,其实自己又何尝不是落入世俗。何时我又主动去了解别 
人,也许是没有机会,也许根本就没有诚意。 
由此又想到另一点。媒介可以成为相知的纽带,故事可以成为感动的载体,然而现实又 
能最终维持多久?人太注重表面的东西,却忽视了更重要的细节,或许躲在文字的后 
面,才能长久的保留最初的感动。 
想来广为流传的柏拉图性爱,是不是同性之爱暂且不管,但却可以感觉到思想的交流远 
远胜于现实的融合。而这个要归结于人性的诟病,在通过文字或□□载体的了解,感动 
之后,在内心塑造对方的光辉形象,当事实与理想大相径庭,曾经的感情化作青烟,消 
失于彼此的隔膜之中。 
这么说不代表不要感情,如果能穿透这一层束缚,在精神的融洽之后享受生命的结合, 
那是更高的境界,如果还能如我前天所说那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就是完美的典 
范了。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