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还是复古?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758      回帖数 1
水芝丹    等级  

0 楼 发表于  2004/8/7 16:56:14    编 辑   


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盛嚣尘上,儒家经典再次被某些“文化名流”捧到了天上。 
可是稍用科学的眼光分析一下,便不难发现其中的浮躁。所谓的“复兴”是什么?我们看 
到的无非是用孔孟的理论去强行解释今天的□□现实,把“内圣外王”、“修身齐家平天下 
”鼓吹得神乎其神,这些只能充分印证一个事实:我们的民族还很缺乏创新精神。很多人 
张口就是 “孔孟之道”、“四大发明”,孔孟之道是2000多年前的事情,四大发明中最晚的 
印刷术也是近千年前诞生了,在此后漫长了历史岁月中我们中国人都做了些什么?为什 
么没有胆量和能力去超越前人呢?好汉不提当年勇,男儿自当向前看。有些人直到今天 
还把这些当作无上荣耀,说明他们还处于在祖宗牌位前磕头的那个层次。这哪里是什么“ 
复兴”,分明是“复古”,不但没有开拓性的新意,反而都是八股文的陈腐味道。 

我们从客观事实出发,冷静地思考一下,如果传统文化真地无比伟大,能够提供完美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中国在如此睿智的文化指引下应该能够从容解决□□发展中所遇 
到的问题。可是历史又是如何呢?奉行孔孟之道的封建王朝为何在近代走向衰落?中国 
为何在1840年后一次次惨遭侵略、最后沦为半殖民地?中华民族为何一度成为东亚病 
夫、被西方列强打得满地找牙?这些沉重的教训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吗?如果依 
照“圣人之道”建设□□的思想一直没有出现问题,请您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现象。 

文化巨匠鲁迅在《随感录》中将某些国人虚妄的文化优越感比喻为“昏乱病”,并作了精辟 
的总结: 
不幸中国偏只多这一种自大:古人所作所说的事,没一件不好,遵行还怕不及,怎敢说 
到改革?这种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 
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 
中外派”的支流;依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而今观之,中国的昏乱病晚期患者很多,甚至一些“文化名流”也在其中。昏乱病直接导 
致近视,使人缺乏前瞻性的眼光和洞察力。今天很多人动不动就说,中国是个文化大 
国,我们有孔子、孟子、朱熹……这就是思维僵化的典型症状。有几个古代哲学家、有四 
书五经就成为文化大国了?如果你这么思考问题,说明你还不明白文化大国的真正含 
义。客观地说,中国历史上曾经是文化大国,影响力辐射到中亚、东南亚,这无可否 
认。但是进入近现代后,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都在迅速发展。有道是水涨船高,我们的 
文化是否能够超越他们很多呢? 法国、德国是文化大国 不是仅仅因为法国有卢梭、德 
国有马克思,不是仅仅因为他们有《□□契约论》和《资本论》,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对世 
界文明的发展构成了巨大影响。卢梭的思想指引人们埋葬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新秩 
序,马克思主义则带来了自下而上的革命、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完善自己的□□制度。扪 
心自问,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有没有给世界带来如此重大的影响?中国文化有没有如此深 
刻改变人类□□?说实话,我们差得太远了!从前别人都是光脚穷汉,你骑辆永久牌自 
行车也能摆阔;如今别人都开上奔驰宝马了,你还骑着那老爷车四处晃悠,不是丢人现 
眼又是什么?今天口袋里刚有几张钞票,有些人便在自尊心的驱使下迫不及待地把孔子 
孟子抬出来、自我标榜文化大国,实在是太肤浅了。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有一个口号,叫做“文明开化”。其实今天中国人迫切需要的,恰恰是 
这“文明开化”。话说到这里,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们肯定又要出来鼓噪了:“什么?我们中 
华民族不是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吗?我们早就文明了、开化了!”那么请问,当山西的黑 
砖窑在迫害劳工时,当湖北天门城管打人致死时,当虚假医药广告横行无忌时,当国家 
免检产品三鹿奶粉被查出三聚氰胺时,我们目睹的都是拿人不当人、拿命不当命的野 
蛮,我们的文明体现在哪里?我们的开化体现在哪里?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任何一个 
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说我们的国民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教化。明朝后期浙党、昆党、东林党 
间血腥倾轧的参与者,清朝后期构陷林则徐等爱国将领的投降派大臣,恰恰都是饱读四 
书五经的知识分子,以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两千年的孔孟之道都没有把国民教育好, 
你怎么能够保证,在21世纪再给它一次机会它就能把国民教育好了呢?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哲学的层面来看,其立论多从主观演绎出发,缺 
少客观归纳,毫无实证主义的成分。这使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存在着明显的内在缺陷。儒 
家思想的奠基人生活在农业文明时代,活一辈子都未必能见到什么有意义的□□变革。 
毫不奇怪,他们的世界观是静态的,整日鼓吹“天道有常”、 “克己复礼”,否定□□变革 
和体制创新的意义。儒家思想作为提升个人修养的学说尚有可取之处,但其认识论和方 
法论严重脱离实际,在□□迅速发展的今天已不具有太多借鉴意义。如果你做研究的方 
法都是不科学的,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才叫奇怪。如果抛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科学工具,却指望从孔孟之道中寻找现代化的秘方,与制造永动机实在没有什么本 
质区别。 

当“复兴传统文化”被炒作为一种时尚潮流、“凯歌高奏”的时刻,多数身处这潮流之中的 
人仅仅是在“随大流”:看到某些文化人又是上电视又是出书,便将他们极力推崇的传统 
文化供奉起来,而缺乏客观、冷静和深入的思考。今天在这里,确实有必要给某些被传 
统文化“洗脑”的同志们灌点解药,也许还能多挽救一些执迷不悟之辈。现在不是鼓吹中 
国传统文化多高深、多伟大的时候,而是中国文化迫切需要改造的时候。我们的文化由 
漫长的历史积淀而成,其中既有许多财富,也有很多包袱。西方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曾 
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方而不是在东方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 
儒家思想宣扬庸俗的调和主义,而缺乏改造□□现实的感召力。马克思.韦伯不愧是一代 
大师,一语道破本质。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之所以伟大,就是让俄罗斯民族与落后的文化 
传统决裂。不除旧则无以布新,如果俄罗斯不抛弃保守的传统、大胆拥抱西欧的先进文 
化,就不会有繁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更不会被接纳为欧洲国家、走上强国之路。中 
国需要的恰恰是彼得大帝这样划时代的人物,让我们告别思想的羁绊,轻装面对未来的 
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淫造就了非常保守的□□氛围。辩证唯物主义中,否定之否定的 
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 
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而中国传统文化却盲目地 
反对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推崇的都是“古人”、“圣人”、“圣君”,这 
些事物都是不可以去怀疑、不可以去挑战、不可以去否定的。儒家认为过去的时代是最 
美好的,而未来未必胜过现在和从前。这样一种拒绝否定之否定的文化,又怎么可能获 
得跨越式的发展?堕落为“酱缸文化”乃是历史的必然。某些盲目崇拜传统的“现代士大夫 
”,不去学习先进的科学辩证法,却要将“圣人”的冢中枯骨抬出来招摇过市,将他们的教 
条重新捧到不可挑战的位置,岂不是愚蠢而可笑吗? 

我们应当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呢?在此不妨打个比方:美国陆军有支精锐部队叫第一骑兵 
师,虽然它叫“骑兵师”,其实早已经过了机械化、信息化改造,主战装备都是M1A1坦 
克、阿帕奇直升机等高技术作战平台。只不过这支部队的臂章上还画着一匹骏马,这是 
提醒全体官兵要继承骑兵们当年奋勇冲杀的精神,而不是说大家还要骑着马去打仗。我 
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这个道理:孔孟之道固然深邃,可悲的是后世2000年的中国人 
在此基础上竟然没有太大的超越,这些该画上个句号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无非就是个臂章,他们的意义在于提醒今天的中国人:我们的民族是有文化追求的,无 
论何时都不要忽略精神世界的营造——仅此而已。在国家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中国人而言 
更重要的是高瞻远瞩,像当年的卢梭和马克思那样,主动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思 
想。继承传统文化不代表要照搬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恰恰是今日鼓吹“复古”之 
辈所津津乐道的,他们显然仍停留在“骑马打仗”的层次上。干脆回到东周时代去乘孔夫 
子的牛车去好了,那样岂不是更能体会到“原生态”的感觉?  

传统文化的影响使许多国人养成了一个很坏的习惯:看到别人的观念与自己从前的认识 
不一致,不是从客观事实出发来考察这些观念是否成立,而是先给人家扣上一顶“偏激” 
的帽子。这种酱缸般的文化氛围阻碍□□发展和思想解放,让人深恶痛绝。所谓“主流” 
倒是秉承儒家的中庸之道、四平八稳,可是这些反对“偏激”的“主流”在历史中又扮演了 
何种角色呢?直到1911年,中国上层□□还在耻笑孙中山的“偏激”和不自量力,结果辛 
亥革命最终成功,共和制得到确立,孙中山也成为不朽的“国父”。从20世纪20年代到40 
年代中期,上层□□的“主流”人士很多都看不上“偏激”的□□□,结果最后是□□□推 
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财产重分配,□□□□势力反而退出历史舞台。2004年以 
来,有那么多“主流经济学家”说郎咸平“偏激”,讽刺他“不专注学术”、“不了解国情”, 
属于“外星人”。结果郎咸平提出的科隆集团必然破产、国企贸然改制导致□□不稳、宏 
观调控使制造业凋敝等预言一一得以实现,使这位仗义执言、为劳动人民说话的经济学 
家赢得了巨大声誉。而以张维迎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名誉扫地,彻底丧失普通民 
众的信任。“偏激”成为革新力量而名垂史册,而“主流”却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又说 
明什么问题?事实证明,谁掌握真理、谁能胜利的判断标准不是“偏激”或“中庸”,而是 
谁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谁更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承认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一定会站在历史发展的对立面,下场就是被改革的洪流碾得粉身碎骨。在此奉劝诸君, 
在说别人“偏激”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少水平、有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如果你不是 
从客观事实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来思考问题的话,还是三缄其口为妙。 

一个不敢正视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中华民族在迈向复兴之路时,切忌 
沾沾自喜。常言道,小心驶得万年船,现阶段还是多一些冷静和自省为好。牛皮不是吹 
的,火箭不是推的,中国还没有资格去做“文化超级大国”的黄粱梦。眼下最重要的是看 
清脚下,看看我们在□□建设上与别国的差距在哪些地方,努力从各个方面促进□□进 
步。等我们的□□制度完善了,国家富强了,人民的素质提高了,自然不愁没有繁荣的 
新文化。 

后记:我写这篇文章出来,料定会遭到许多热衷于传统文化的读者的反驳。但我也可以 
预见到,得到的基本上是基于主观演绎而不是客观求证而得出的反驳意见。如果您有不 
同意见,请先拿出你的证据和数据来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或者证明我的论证中存在知 
识性、事实性的错误。超越时代的见解,未必能够为当世之人深刻领悟。今天我在这里 
的判断,您不妨放到几十年的历史尺度上慢慢观察。 


huazi333    等级  

楼主 发表于  2004/8/8 3:34:06    编 辑   


    冷静点吧,要是现在真的做到“复古”,已经是万幸了。现在的国学热虽然有着一些肤 
浅浮夸的作秀成分,但总是好事。经历过诸多苦难和冲击,现在很难找到一些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意识形态的支柱了,(我甚至以为就连马克思主义也不复神圣),这样的情况下, 
能有继承传统的思潮出现,足以欣慰。 

    经过近代百年两次大否定,在文化深度交融、激烈碰撞的今天,如今的回归,已经不是 
你所说的那么简单了。对真正的有识之士来说,中华文化的缺点优点都了然在心,也从没否 
定过西方思想的伟大,现今的主题是:吸收中外文化精髓,构建新的文化,或者退一步,对 
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和补充。断代百年,不先重温,不先继承,如何发展?国学热,不过 
是前奏罢了,路慢慢其修远兮。。。 

    如今缺的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而是对其中精华的吸收和发展。灭与创,破坏与建 
设,孰重? 

    还有,你这文章里的一些措辞很让人反感。请先不怀偏见的、认真的去了解一下中国传 
统文化,也不求多,把核心儒、道两家的思想弄通透就够了。 

    另:这帖貌似发到国学版好点。。。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