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鑫珊老师(什么是大学精神)有感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浏览量  673      回帖数 0
kosonlau    等级  

0 楼 发表于  2005/10/2 16:33:07    编 辑   


  偶然读到赵鑫珊老师的这篇(什么是大学精神),字字句句读下来,颇有一番感触。 

  文章的开篇作者就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没有北大清华南大科大复旦等一批一流大学 
,中国还是现代和近代的中国吗?如果德国没有哥廷根,莱比锡,海德堡,哥尼斯堡等一 
批大学,德国的艺术,科学和哲学还会剩多少?是的,正是有了这一批一流大学的存在, 
中国和德国才为今天之中国和德国。 
  特别提到了中国和德国,是因为我分别在这两个国家接受了大学教育。虽然两国相隔万 
里,东西文化大相径庭。但是,这种大学精神还是相同的。 
  文章中说,世界一流大学应成为人类大脑的精华,应成为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应成为 
时代良知和智慧的火把,照亮愚昧和黑暗,驱散困惑和迷雾。大学时代的教育,是教会了 
我们如何去思考,让我们接受了科学,文化,艺术,历史等等的知识,让我们确定了人生 
观,世界观,培养了我们一个完整的人。 
  大学应成为时代的脉搏,应成为许多领域的佛曙能先百鸟鸣的报春鸟,应当时一个民族 
大脑最敏锐的部位,这就是大学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抽象的说法。当步入一流大学,看到的是一群群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 
,一位位白发苍苍却依然精神抖擞的教授,一幢幢具有百年历史甚至千年历史的建筑物, 
还有那一棵棵遒劲挺拔的树,这些就构成了大学校园。在国内的时候,每当傍晚走在校园 
的路上时,我都会慢慢的放下脚步,去感受这一切,这种宁静而又意味隽永的感觉,一种 
大学校园的感觉。身边的同学们匆匆的脚步,自行车清脆的铃声,图书馆和教学楼里的灯 
火辉煌,以及食堂和水房的热闹嘈杂。夕阳下的草坪上会躺着几位神态悠闲的同学,他们 
或闲谈,或弹唱。。。抬头看,是一片湛蓝的天空,偶尔有几只鸟儿飞过。。。每当这时 
,我都会有几分感动,有几分荣幸,还有几分感慨。每天的傍晚,让自己浮躁的心慢慢归 
于平静,去看,去感受,去体味。这种让人对此有浓浓情怀的大学校园的氛围。 
   来到德国以后,我依然喜欢在每天让自己的心灵在这校园里慢慢平静。德国的大学,没 
有围墙。所以它的校园,更多的融入了一个城市。系于系之间离的很远。所以在这里问路 
如果要去大学,他们就会问你是去主楼,图书馆还是机械系或是经济系?开始的时候我还 
不太能接受,还问难道不在一起吗?有的离的比较远,坐地铁还有好几站路的。后来我一 
看,也确实是如此的,它没有一个用围墙围成的校园,也没有如中国大学的寝室,水房, 
澡堂等等设施。这里的学生都是自己找房子,在整个城市中。或是不怕麻烦住到郊区自己 
每天开车来上学。在这里有这样的感觉,德国的大学是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它所有的服务 
对象是针对所有的市民。比如它的图书馆可以随意的借阅,教学楼可以随意的进出。像我 
所在的城市,不仅仅有大学,而且还有如医学院,音乐学院等高校,它们也一样,没有什 
么围墙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进出。听讲座的时候,往往都是几百人,教授只是讲,他不 
会点名,不会去看又有谁没有来上课。因为也许他都不知道到底有谁选修了他的课。在这 
黑压压的一片学生中,有年轻的脸庞,有中年的脸庞,甚至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开始的 
时候我还很吃惊,因为在国内的大学里看到的全都朝气蓬勃的脸庞,可是这里不是这样了。他们可能是学生,也许年轻的时候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接受到教育, 
现在还想上学,于是参加入学考试再来上学。也许他们只是客座学生,只是这门课他们感 
兴趣他们就来听。还有一些中年人他们也许也是学生,虽然他们已经成家立业,但是觉得 
还有充电的必要,便边上班边上学。这里的教授不会因为你不来上课然后生气然后做出一 
些措施。他们不管这些,只要你考试的时候来考,考过了就行了。考不过,就再考,直到 
你把考试都考过才允许毕业。所以这里的学生有的已经在大学里混了十年还没有拿到本科 
文凭。我觉得奇怪,问他们这有什么意思呢?他们说占着这个学生身份多好,坐车坐地铁 
都不要钱,凡是有收钱比如博物馆戏院电影院只要是学生一律打折。这是事实,像现在凭 
着一张学生证我可以免费游玩全市甚至整个州,因为地铁,火车,公车对学生一律免费。 
但是,总是觉得还是要毕业的阿,到了30,40岁还是在那里混着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不过,现在德国政府已经开始对此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如果超过几年不毕业就 
要收学费等等,相信会改善一些吧。不过,总的比较来说,德国更多的是把这种大学氛围 
,大学精神与整个城市整个民族所联系起来,它那没有围墙的校园,那一幢幢都有千年历史的教学楼,无时无刻不在把散发着这种精神,把它散发到全民族的灵魂中。 
  不过,我还是喜欢有校园的感觉的。所以我就把那座曾是宫殿得主教学楼及旁边的一个 
理科图书馆和周围那大片大片的绿草坪称作为校园。所以现在傍晚的时候,我依旧会放慢 
脚步在草坪上走走,看着那一群群躺在草地上晒着太阳的德国学生,或是在玩着飞碟,进 
行着聚餐的德国市民。我真的也分不清谁是学生谁不是学生。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大家都能感受到这种大学气氛不就够了吗?阳光洒在草坪上,暖暖的感觉,抬头依旧是湛蓝 
的天空。。只是心里明白这已不再是中国,而是遥隔万里的德国,再也感受不到那水房和 
寝室的嘈杂,置身于没有围墙的校园中,心中更多的是一种宁静。 
  虽然管理及校园的感觉是如此的不同。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自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班 
级,没有辅导员,有的只是你自己去选课去听讲座,在教授规定的谈话时间去问问题,有 
时上完一学期下来如果自己不主动可能连一个同学都不认识,因为没有座位的安排,几百 
来个人谁又能记得谁。不像国内4年下来不仅本系的同学连别系的同学都能混个脸熟,走在 
大学里都是熟悉的面孔。这里要靠自己的主动,勤问,才能和一些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和共 
同游玩。相较于这里,国内的大学还是有一个很明确的管理模式,比如分班分系分寝室分 
辅导员,整个生活都是在那个校园中进行。而这里,给的更多的是一种自由,一种宽容, 
一种让你融入整个城市的感觉。 
   但是,这种大学精神还是相同的。在两个国家的大学里,都有着一批站在学术前沿的教 
授学者们,以及一颗颗渴望着知识的心。他们传授,我们吸取,然后我们开始学会思考, 
形成健康的人格,这就是大学精神的灵魂。这种大学精神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然后 
这些学生把这种精神传给整个科学文明世界。 
   德国有一批具有千年历史的世界名校。其中以歌廷根和海德堡大学最为有名。据说二战 
的时候德国的很多城市都被炸毁,但是独独歌廷根和海德堡这两座城市没有被炸,这并不 
时说他们被遗忘了,而是由于德国在袭击英国的时候也没有炸牛津和剑桥,所以英国也不 
炸歌廷根和海德堡。这四所大学分别是两个国家的心脏和动脉,如果被炸,那散发着千年 
文明气息的建筑将毁于一旦,是多么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 
   所以说,这些大学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已经影响了整个文明世界,它已属于了全人类。 
即使在人类有了冲突的时候,有了战争,人们对大学还是有一丝的敬畏,因为那毕竟是整个民族的灵魂,牵动着整个人类的发展。 
   我也曾去拜访过歌廷根大学。这所据说培养过或是在这里待过,包括教授和访问学者3 
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它也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看到了那座很古老但很有特色 
的图书馆,看到了脚步匆匆的学子,看到了那一片片碧绿的草坪。还是那种相似的感觉。 
当我置身于其中的时候,呼吸着它所散发的大学氛围的气味,我好像能感觉到它那千年的 
古蕴,感觉到它那影响了整个德国整个世界的精神。这种精神,便是属于全人类的大学精 
神。 
   赵鑫珊老师说,大学的精神应该志贵高远,气贵雄浑,应给有一种英雄气。我想是这样 
的。 
1
表情
所有内容均为会员自愿发表,并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