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乐 | |
【返回本版】 【发表帖子】 【回复帖子】 | 浏览量 623 回帖数 0 |
huazi333 等级 0 楼 发表于 2004/7/30 19:50:05 编 辑 |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沉,道德哲学使人庄重,逻 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弗朗西斯 . 培根的这段耳熟能详的名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个 人的知识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思维方式。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开始是 一块钢胚,那么书籍就是数控机床。只有通过读书进行精密加工,才能将钢胚制造成为 高性能的构件。 我从小便与读书结下不解之缘。儿时的我非常喜欢听故事,但父亲和母亲都是很敬业的 人,平时为工作奔忙的他们并不是总有时间给我讲故事。于是他们便早早教我识字,又 购置了大量小人书和童话故事集,然后告诉我:“喜欢故事的话,就到书里去找吧。”这 让我早早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也给我的父母带来些方便:只要儿子身边有书,他就可以 在房间里安静地坐上一个下午而不觉得烦闷,这样岂不省心?就这样,外国童话名著和 《西游记》伴我走过人生最初的几年,让我在幻想的天空中翱翔,颇有几分列子“御风而行 ”的感觉。 童话毕竟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上小学以后我便不再满足于在童话世界中寻找慰藉,而开 始将求知的目光投向更多领域。父亲酷爱读书,为家里添置了几千本藏书,这确实让我 沾了许多光。小学时让我爱不释手的是《上下五千年》,以及带有插图的《中国通史》和《世 界通史》。这几套丛书我饶有兴味地读了好几年,反复玩味书中描述的历史事件,直至能 把它们的来龙去脉记得十分清楚。多年后想来,那时的积累对培养我的文史素养打下了 非常好的基础。家里还有一部精美的航空地图册,里面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 经济和□□概况。对于一个对外面的未知世界怀有无限憧憬的孩子来说,这部地图册就 是整个世界的缩影。纽约、柏林、莫斯科、维也纳这些世界知名城市从此深深印在我的 脑海里,日本海、波罗的海、巴伦支海这些地理名词也让我不再感到陌生。这部地图册 对我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它使得我的注意力并不局限于我所生活的小圈子,而是投向 整个人类世界。上初中后我对地缘□□产生了浓厚兴趣,与小学时的积累不无关系。年 幼的我也很喜欢科普读物,《少年科学画报》是伴随我小学 6 年的良师益友,将世界科技 发展的进展以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我。《十万个为什么》更是引人入胜,它特有的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齐全的门类划分有助于全方位地补充科学知识,让我赞赏不 已。这套早已翻旧的丛书至今仍放在家中的书架上,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仍然是非常优 秀的科普读物。 也许正因为我从小接受信息的途径和多数同龄人不太一样,在后来的岁月中才形成了独 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记得在上小学时我总是尽可能在学校写完作业,避免把作业带回 家,这样才能留出尽量多的时间来读我感兴趣的书。如果老师留的作业是鼓励原创性的 作文,我倒比较愿意接受,因为锻炼遣词造句和写作的能力从长远看来很有用处。但我 很不喜欢老师留大量重复性的作业,花一个下午时间将一些我早已非常熟悉的成语每个 抄写 20 遍,在我看来是非常愚蠢的事情:不但对于提升文化素养毫无帮助,还占用我 大块的宝贵时间,妨碍我以阅读的方式自主学习。于是,每逢这种糟糕的创意,我只完 成重复性工作的 20~30% ,然后堂而皇之地将作业交给老师,再去心安理得地读我认为 有价值的历史、地理和科普书籍。只要在考试中轻易拿下 100 分,我的小学老师也奈何 不得。 上了中学以后,课程负担自然大大加重,这是中国亿万学子所共同经历的过程,倒也没 什么好奇怪的。能用来自由读书的时间不像小学时那么多了,但时间如同海绵中的水, 总还能挤出来一些。那时的我利用学校每天的午休时间,抽出四五十分钟到学校旁边的 大书店看书,涉猎的书籍亦相当广泛:记得认真读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等文学名 著,也花了不少时间研读□□经济学和苏联历史,后来还把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买了 回去,作为随身左右的励志书籍。由于智力水平的提高和□□阅历的增加,理解能力比 小学时大大增强,即使在书丛中走马观花亦有所收获。我很感激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 从未给我的学业施加压力,而是尽可能地为我提供些自由空间,鼓励我多培养一些兴趣 和爱好,谋求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我在中学时代一直住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小住一 日。平日里忙于上课、做习题和考试,在家里总算可以将这些俗事抛诸脑后,一头扑向 父亲从单位拿回来的《航空知识》、《参考消息》和《世界知识》,顿时感到一股来自广阔天 地的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成长于军人家庭的我一度十分敬佩“戎马关山北”的军人生涯, 对军事领域始终有种难以言表的感情。中学时我曾花大量时间研究各大国的军事历史、 战略指导思想和武器装备,尤其关注空军这一战略军种,对航空器的发展达到了非常了 解的程度。大学毕业后我曾回母校拜访阔别多年的初中语文老师,结果发现他对我最深 刻的印象竟然是:“你对军事的了解相当不错,让人叹服!” 后来我在与同学的讨论中意识到,军事实力归根到底是由综合国力支撑的,所以富国有 助强兵。此后我开始涉猎一些经济学的读物,希望能从中找出关于富国之道的有益启 示。然而理论不免有些高深,当时只能一知半解。但不久我便发现国内那些秉承西方经 济理论的“主流经济学家”往往提出不切实际的主张,盲目鼓吹推行私有化,与国企倒 闭、工人下岗、工薪阶层相对贫困化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此后便知尽信书不如无 书的道理,对一些理论必须先经过严密甄别再加以批判的接受。 当时班里不乏有水平、有个性的同学,他们学识广博,时常提出些新奇而有趣的见解。 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对精彩纷呈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结合现实来 思考后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此番经历后来对我构成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学时我曾认真 研读朱可夫的《回忆与思考》,赫鲁晓夫的《最后的遗言》,尼克松的《领袖们》以及西哈努 克亲王的回忆录,也曾反复揣摩《苏共二十大报告》和《邓小平文选》,这些对提高我的文 史素养自然起到了很大帮助。但我从不想当然地接受书中的观念,而是鼓励自己先从理 性出发来分析这些观念,再从□□现实出发来论证它们是否正确,最后再以自己的方式 加以诠释。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让我后来 受益匪浅。宿舍里的几个男生时常在深夜纵论天下大事,谈锋甚健的辩论促使我努力使 自己的见解更为完善、经得起推敲。多年后我仍会想起东北寒冷的冬日中那一个个充满 □□的夜晚,仍对那些朋友怀有眷恋和感激。 我曾很努力地去走应试教育为每个学生设计好的道路,尽管顺利通过了高考、迎来了新 生活,但我并不认为这个过程是愉快的,更不认为题海战术对提升我的思想层次或文化 素养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中学时我将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上课、做习题、准备考试这些 程式化的事务上,而头脑中残留的与它们相关的记忆却寥寥无几。真正印象深刻的反倒 是从那些“不务正业”的书中求知的过程,自主学习所得到的知识要比强行灌输的更加深 刻和真切。应试教育下的中学生活难免有些枯燥,但读书却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 界。那时的我已经有目的地将自主学习作为充实自己的手段,将求知当作真正的爱好而 不是负担,并从中获得许多乐趣,这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回忆。 对绝大多数经历过高三的人来说,那一年的色彩是单调的,甚至有几分灰暗。在几个月 的时间里我每天都要完成几套高考模拟试卷,以提高做题的熟练程度。即使高考复习十 分紧张,我也不愿生活中没有一点儿精神自由。在做题做得头昏脑胀之际,我宁可暂时 放下课本和习题集,去探索一番我感兴趣的未知世界。记得生物老师有一次监管我们毕 业班的晚自习,看到多数同学的书桌上都是《高三物理三点一测》和《高中化学习题选》之 类的复习资料,而我的案头却赫然摆着《孙中山文集》和《孙子兵法》,不仅有些惊讶。我 十分坦然地向她解释:人各有志,在程式化的高考复习之外,有些独特的精神追求亦无 可厚非。事实证明,读这些书不但没有妨碍我的高考复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有促进作 用。因为它们协助我初步培养了以战略眼光分析问题、制订决策的能力。回首中学时 代,除了过硬的英语水平以外,那些真正对我有价值的东西,多数不是从课堂上、而是 从课堂外获得的。以题海战术为特征的应试教育,客观上不是培养而是摧毁了众多学生 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压抑而单调的生活中他们往往将求知当作一种负担,期盼 着早日离开这种环境;一旦从高考中解放出来,便倾向于“享受当下”,而不愿再去看被 强制推到面前的书。所幸的是,我一直得以坚持自己的理念和追求,没有成为这种制度 的牺牲品。 进入大学以后,繁重的课程足以让我平日保持高度忙碌的状态,也使得我的知识水平有 了较快提升。但限于中国大学严格的文理分科,一旦走上理工科的道路,人文素养便只 有靠自己来打造了。在上课与做实验的间隙,我尽量抽出些时间来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 □□科学书籍,怀着兴趣去了解古代罗马和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也曾初探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自上大学以来,我一直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将自己从读 书中获得的感悟和思想发展的轨迹记录下来,期待着多年的积累之后终有所得。大学毕 业以后我翻开几年前的日记,重温当年在思考中留下的心得,不禁感慨良多。我们处在 一个已经有些过于娱乐化的时代,□□可谓前所未有地多。在众多大学校园里,玩电脑 游戏和看韩剧分别是男生和女生之间最流行的旋律。我得承认,有些游戏的确设计得非 常好,玩起来非常有快感。然而这种快餐式的娱乐却留不下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岁月 逝去后难免让人感到平庸和蹉跎。随着人的成长,大块的时间越来越难找到,而小块的 时间若不留心加以利用,便会很容易地溜走。上网看点八卦新闻,去 BBS 论坛“灌水”, 在 QQ 上聊一会儿天,或者打开电视、往沙发上一躺,片刻光阴眨眼就过去了。大学时 光是人一生中最张扬的几年,此时正是在人生最美好的当口,还没有让人感觉到青春的 易逝。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在时间的使用上一掷千金般的大方,只要是与娱乐相关的 活动,一概 always available 。我倒庆幸自己在那几年间没有沉迷于娱乐,在忙碌中 总还读了些书来充实自己。许多热闹本是过眼云烟,远远看上两眼也就罢了,何必非要 去赶个过场?我倒更希望流走的时光能够留下些沉淀,让我在年级既长、回首往事之 时,不致感到虚度光阴。积累才干的黄金岁月只有有限的几年,一旦错过便难以弥补, 这恰恰是被“文革 ”耽误的父辈们挥之不去的遗憾。既然已经有了接收良好教育的机会, 我们又岂能让这种遗憾在自己身上重演?有些娱乐性的东西等到退休了再慢慢享受也不 迟,年轻时最好在“实学”上多投入些精力。进入□□打拼之后,身上有过硬的本领,心 中才不会慌张。 大学毕业后便开始为事业打拼,生活和精神状态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时已难得有时 间坐下来安心读一本书。此时我终于深刻地感悟到,像父亲那样多年来读书不辍的人必 定有着精神上的追求。一天的繁忙之后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本已有限,若能将看电视剧 和上网闲逛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认真读些书,实在需要些恒心和毅力。在从事科学研究 之时,我仍没有忘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在一位知己的影响下对哲学产生了兴趣, 从历史发展和□□变迁的视角剖析哲学思想的演化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忙里偷闲时读 一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看几集《探索 . 发现》节目,是极为惬意的事。而像《资 本论》这样大部头的著作,尽管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却不那么容易理解,读下去倒 也需要些勇气。应该承认,多年的科学教育对我产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让我能够自 觉地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审视历史和□□。没有科学指导的人文是盲目的,坚持 科学和人文“两条腿走路” 才会稳健。 人都有惰性,有时我也不得不告诫自己,不能太懒、不能浮躁。求知热情的火焰一旦熄 灭,思想就会立刻冷却下来,这便是固步自封的开始。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无论何时都 不会停止自主学习和知识积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总还需要静下心来,耕作一番自己的 心灵世界。 |
1 |